【我国新社会阶层的产生、地位及作用和影响】
一、新社会阶层的形成及其主要特征
经历了近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利益格局、社会治理方式和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结构的最根本的变化是由总体性社会向分化性社会转变,新的社会阶层逐渐形成并在社会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和影响,逐步形成了新的、多元的政治参与群体。
1978年以前,我国的社会阶层结构简单,主要由“两个阶级一个阶层”(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组成。这种社会阶层结构被人们形容为“扁平型”社会阶层结构。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我国社会进入了一个剧烈变化时期。组成中国社会的原有的各个阶级或阶层已经发展了分化与重组,“扁平型”的社会阶层结构已经开始向两头小中间大的比较理想的“橄榄型”社会阶层结构转化,其中一个突出表现是新社会阶层的逐步形成。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新的社会阶层,主要由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和自由择业知识分子组成,集中分布在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中,主要由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六方面人员组成,其中代表性人士主要由自主创业的知识分子组成。据《暸闻周刊》的数据表明,我国新的社会阶层及其从业人员数已超过1.5亿人,约占总人口的11.5%,掌握或管理着10万亿元左右的资本,使用着全国半数以上的技术专利,直接或间接地贡献着全国近1/3的税收。这些数据表明,我国社会阶层结构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新的社会阶层正产生着巨大影响力。其中,以浙江、江苏这类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比较集中和活跃的地区为例,民营企业上缴的税收已经超过全省的一半。他们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在促进共同富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但是,由于产生的背景、过程、起点、途径不同,新社会阶层人士呈现出职业分布多元化、利益主体多元化、思想观念多元化、价值取向多元化等特征。他们具有较强的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对改革开放政策普遍拥护,对待政治改革的态度具有批判性和稳妥性双重特性。他们的政治诉求和利益诉求愿望强烈但途径不畅,有时不得不采取非正常手段来表达诉求的意愿。因此,做好联系新社会阶层人士的工作,合理引导其利益诉求规范化、诉求渠道畅通化、解决诉求满意化,是当前统战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新的社会阶层与民主党派的关系
我国的民主党派是随着历史发展而成长,已由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组成的阶级联盟性质的政党,发展成为以经济、科技、医卫、文化、教育出版等界别高中级知识分子为主、具有政治联盟特点的、致力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参政党。改革开放以来,各民主党派认真履行参政党职能,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建言献策,为维护社会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以知识分子为主体的民主党派,其政治联盟的性质决定了它对各阶层知识分子具有相当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同样以知识分子为主体的社会新阶层,理应成为各民主党派重点加强联系、了解其合理诉求、维护其合法权益的主要对象之一。
(一)新社会阶层的产生扩大了民主党派政治联盟的范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对我国民主党派性质的表述为:“在新世纪新阶段,民主党派是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爱国者的政治联盟,是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同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的亲密友党,是进步性与广泛性相统一、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参政党。”在新时期,随着原有知识分子阶层的分化,出现的多个新的社会阶层,他们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也是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组成部分,必然和社会主义劳动者及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一起,成为新时期政治联盟的一部分。新的社会阶层的产生扩大了民主党派政治联盟的范围,是民主党派所联系的重要群体之一。
(二)新社会阶层的产生拓展了民主党派组织发展的基础。社会阶层分化是社会进步的表现。社会阶层的分化为社会的发展增添了活力,激励社会整体向上进取的意识增长,推进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的增速。社会阶层分化产生活力的原因,是不同的阶层代表着不同的利益,有着不同的政治诉求、思想观念和表达方式。新的社会阶层要维护自己的利益,必然要提出自己的政治诉求,或直接参加到政党中去。中共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把吸收新的社会阶层中的优秀分子入党作为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提高党的社会影响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举措。我国的八个民主党派不同程度地联系着不同阶层的知识分子,民主党派发展成员强调进步性与广泛性的统一。由于知识分子分布已从传统的“体制内”向新的社会阶层扩展,政治联盟范围的扩大,必然在客观上要求进一步拓展民主党派组织发展的基础。因此,民主党派在组织发展上也应吸收新社会阶层中的优秀分子,按照2004年10月我国八个民主党派中央共同下发的《进一步做好民主党派组织发展工作座谈会纪要》中对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加入民主党派提出的基本要求和条件,加大对新社会阶层的组织发展力度。
(三)民主党派作为联系新社会阶层的重要力量,可在某种程度上充当其诉求代言人。民主党派是参政党,当然也是政党,是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爱国者的政治联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民主党派所联系的主要对象之一应该是新的社会阶层,对新社会阶层的政治诉求和利益诉求要了解、要重视、要反映。另一方面,民主党派作为爱国统一战线的重要成员之一,有责任和义务作好统一战线的工作。统一战线的根本任务,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为完成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奋斗目标提供最广泛的力量支持。各民主党派要科学分析和准确把握我国社会阶层结构发生的深刻变化,全面兼顾和实现社会各阶层的利益,鼓励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要按照“充分尊重、广泛联系、加强团结、热情帮助、积极引导”的方针,密切与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联系,畅通反映意见和建议的渠道,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表达他们的利益诉求。
三、从联系新社会阶层的角度推进参政党建设的创新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深刻认识我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变革给参政党建设带来的新的机遇和挑战,以思想建设为关键、组织建设为核心、制度建设为保障,坚持与时俱进,把握时代脉搏,加强民主党派的自身建设,赋予自身建设新的形式和内容,大力加强与新社会阶层的联系,进一步彰显民主党派的进步性和广泛性。强化群众基础,增强认同感,提高凝聚力和影响力,促进民主党派建设成为理论上清醒、政治上坚定、组织上巩固、制度上健全,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参政党。在推进自身建设创新方面重点加强以下工作:
(一)加强宣传,扩大影响。由于种种原因,民主党派对外宣传工作还很不够。不光是一般群众,就连民主党派所联系的群体,包括新的社会阶层对民主党派的了解也是很不够的。因此,加强民主党派的宣传工作至关重要。一是要利用报纸、网站等媒体宣传各民主党派的发展历史和现状,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上做出的突出贡献,以及在中国政治文明建设中所处的重要地位和发挥的重要作用。二是广泛宣传民主党派成员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事迹和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功立业中做出的重大贡献。三是要重点宣传民主党派在履行参政党职能中所发挥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以及与中共之间风雨同舟、荣辱与共的高尚情操。
(二)内强素质,外塑形象。民主党派的对外形象是直接影响其作用发挥重要因素,同时也是在其所联系的群体中如何增强凝聚力、扩大影响力的重要因素。树立形象的关键和前提是提高整体素质。一是要在组织发展中高标准、严要求,突出高层次、代表性、素质好。二是加强对成员的培训、教育,建设学习型组织,以政治交接学习教育活动为重要载体,加大对广大成员的教育力度。三是要加强制度建设,在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前提下,以各党派的章程为依据,建立一整套严格规范的规章制度和操作性强的监督考评制度。在内强素质的基础上,展示民主党派的形象,提高民主党派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除了进一步履行好参政党职能和在各自工作岗位上建功立业外,还要以多种途径广泛开展社会公益活动来展现自身形象,以“希望工程”、“光彩事业”、抗震救灾和民建的“思源工程”为主要载体,大力开展扶贫帮困和社会公益事业建设,多种途径展示民主党派成员的风采。
(三)了解诉求,畅通渠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民主党派有必要也有可能把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作为政治联盟所联系的主要对象之一。对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政治诉求和利益诉求要充分加以了解和引导。要学会与新社会阶层代表人士交朋友,通过多种途径和渠道,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和需求,依托行业协会及有关社团组织等平台,多与新社会阶层人士接触、沟通,增进互相了解。在此基础上,努力创造条件,为新社会阶层人士的合法诉求寻找沟通渠道,寻求解决办法,为化解社会矛盾做出应有贡献。
(四)履行职能,提高能力。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是民主党派的基本职能,履职情况如何直接影响到民主党派的地位和形象。一是要加强学习和培训,掌握必要的知识与方法,加强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的队伍建设,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二是要建立健全参政议政工作机制,建立组织网络体系和信息反馈体系,深入实际,加强调查研究。三是要着力培养新一代社会活动家,新社会阶层中的知识分子大多有较深厚的专业知识功底,有一定的组织工作能力,又较为熟悉国家的方针政策,了解国家或本地区存在的问题和急需解决的问题,可在新社会阶层中物色优秀分子并发展为民主党派成员,有意识地培养新一代社会活动家。四是加强民主监督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在知情环节、沟通环节、反馈环节上健全制度,畅通民主监督渠道,进一步提高民主党派的监督水平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