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在唐代时有“扬一益二”的说法?

2025-04-08 05:05:38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唐朝时长江流域的商业城市,以扬州,成都(即益州)为东西两个中心.唐后期扬州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经济地位超过了长安,洛阳.所以有"天下之盛,扬为首"的说法.成都物产富饶,当时的谚语称"扬一益二",就说明成都工商业地位的重要.
见高中教材中国古代史人教版74页!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38396484.html?si=1
为什么成都交通如此不便,商业也如此发达?
成都的繁荣重要在安史之乱之后到唐文宗这一段时期。成都虽然位置偏僻,但战乱少,一个城市如果商业发达,前提条件是社会安定。长安和洛阳地理位置重要,结果成为各个势力范围争夺的对象。以长安为列,仅
756年到783年就三次沦陷《公元756年(天宝十五年),唐玄宗逃往四川,长安被安史叛军队攻陷。公元763年(广德元年),唐代宗逃往陕州,长安被吐蕃军队攻陷。公元783年(建中三年),唐德宗逃往奉天,长安被泾原叛军攻陷。》而洛阳也是中央政府和各个藩镇争夺的对象。扬州和成都两个远离战乱的城市发展起来了。 但成都的繁荣只是昙花一现。唐文宗太和四年(公元八三O年)年南诏军攻入成都,掳去子女百工数万人及财物无数。南诏获得大量工匠,从此手工业发达,与蜀地不相上下。从此云南开始逐渐发展起来

回答2:

“扬一益二”是从盛唐开始的说法:

十七年,置蜀县。龙朔二年,升为大都督府,仍置广都县。咸亨二年,置金堂。仪凤二年,又置唐昌、蒙阳二县。垂拱三年,分雒、九陇等十三县置彭、蜀二州。其年,又置犀浦县。圣历三年,又置东阳县。天宝元年,改益州为蜀郡,依旧大都督府,督剑南三十八郡。十五载,玄宗幸蜀,驻跸成都。至德二年十月,驾回西京,改蜀郡为成都府,长史为尹。又分为剑南东川、西川,各置节度使。广德元年,黄门侍郎严武为成都尹,复并东、西川为一节度。自崔宁镇蜀后,分为西川,自后不改。——益州

龙朔二年,升为大都督府。天宝元年,改为广陵郡,依旧大都督府。乾元元年,复为扬州。自后置淮南节度使,亲王为都督,领使;长史为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恒以此为治所。旧领县四:江都、六合、海陵、高邮、户二万三千一百九十九,口九万四千三百四十七。天宝领县七,户七万七千一百五,口四十六万七千八百五十七。在京师东南二千七百五十三里,至东都一千七百四十九里。 ——扬州

天宝年间还是有都督府,应该是处于都督府跟节度使衔接的阶段,否则,就不用说“扬一益二”,直接说“淮一剑二”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