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门道》读后感]
断断续续的把《李嘉诚-门道》这本书读完了,从中最大的体会:所谓成功人士都是从寂寞中走出来的,能耐得住各种寂寞的千百磨难,《李嘉诚-门道》读后感。。。
本书不是人物传记,而是以中国传统的思想为基础,“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的品德,加上中外思想标本,再用李嘉诚的各种案例来说明、论证,从而引起读者的共鸣。
看完后对李嘉诚先生增加了更多的了解,不得不提及他的身世,他老家是广东潮州的,1939年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踏上了他的故乡,父母无奈之下举家前往香港投奔李嘉诚的舅舅,初到香港父亲就劳累过度撒手人寰,留下14岁的长子李嘉诚缀学打工养家的悲惨局面,舅舅想资助他完成学业,他断然拒绝了,就像文章所说,如果他接受资助历史可能就要改写,更没有将来屹立世界的商业帝国。当时年幼的李嘉诚做到的第一点,要靠自己面对现实。擦干眼泪,忘记不能改变的过去,勇于面对未知的未来,这是自己的责任。从一个茶水跑堂做起,每天工作16个小时,做到后来的推销员,20岁荣升为经理,后来以敏锐的眼光投资塑料花厂发展成全港最大的工厂,30介入房产,40岁成为同辈大亨中的翘楚50岁成为首次收购英资商行的华人,以后多年打下坚实的基础使李家的商业帝国几十年坚不可摧,生意遍及世界各地。后来有次他和儿子聊天说,“14岁做茶水跑堂时,一天工作十五个小时以上,他是最卑下的堂仔,即使大伙都休息了他也要在茶楼伺候着,当时最大的愿望就是能让自己美美的睡上三天三夜。”
李先生出身书香门第,族人治学风气浓厚,知书达礼,为年少的李先生打下良好的文化底蕴。百事孝为先,这是我国最传统的文化,也深深影响了幼小的他,在父亲病重时年幼的他无力挽救父亲于病魔之中,让他一直不能释怀,这和他以后成为大慈善家,捐赠一百多亿做各种慈善事业是分不开的,而且投入最大的就是医疗和教育。
中国传统的文化中,为人处事、待人接物就是一门大学问,书本上是学不到的,我自己也很不喜欢那些读死书的书呆子,虽然他们成绩很好,但是很程序性化没一点趣味性,到社会上很难适应这个复杂的社会。《红楼梦》有一副对联写的好,“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曹雪芹所阐述的观点“世事人情才是人这一生最应该学习的东西,世事洞明了,人情练达了,学问自然就长进了”。写到这不由得想起金庸笔下《鹿鼎记》中的韦小宝,对我震撼很大,没想到一个闻不见经传的小孩竟如此神通广大,把人生的百态表现的如此到位,韦小宝能在各种环境中八面玲珑,夹缝中成长,上不得罪皇帝,下不得罪天地会。不用一刀一枪,只需唇齿射箭,化敌为友的功夫可见一斑,可谓天地人精。这还真得要感谢他那做妓女的老妈,从小把他放在妓院里长大,面对的是各色人种三教九流,简直是个小社会的缩影。同样李先生从小所呆的茶楼,那是什么地方?当时没有媒体电视,广播,计算机互联网,可以说基本的信息都是靠口口相传,茶楼在当时就是一个传播各种信息最重要的场所,现在北京还有老舍茶馆等,不过那只是现在人把它当作一种怀旧的地方了,李先生在当时的情况下锻炼成察言观色,见机行事的本领,那是生怕丢了这份工作,要知道他肩上可扛着一家人的生计,在后来的生意中,这种本领对他的事业发展确派上了大用场。了解客户的切实需要,驾驭客户的各种心理,他自己都承认,若没有这段经历就没有这等本领,没有这等本领,很难成就后来事业上的辉煌。不读死书,社会就是一门大学问。
人的一生几十年其实就是两种活动,一件是做人,一件是做事,读后感《《李嘉诚-门道》读后感》。很多人活一辈子都不见得明白,每个人的开悟时间不一样,悟到的东西和程度更不同,做人做事各有各的约束和范围,做到了得到的也相应更多,李先生的母亲庄碧琴女士是虔诚的佛教徒,她经常教育孩子要“多做善事,广积福报”。受母亲的影响,李先生把“善”的观念放在心中最重要的位置,他相信“谋善事必有胜局”,所以作为商人的他并不是把利益放在第一位,只要是坑人害人的生意再多的钱他都不做,可见一个开明的父母对子女的一生影响是多么大。在这里多说几句,心中要有一个信仰,在法律之外对自己的言行有一定的约束,我们当代正处在一个人心浮躁的阶段,人人都认为在不触犯法律的情况下只要有钱就是老大,也就是我们俗称的暴发户阶段。素质高体现在心中自有一杆尺,即使没有法规条例的约束,大家共同创造一个和谐的社会。台湾李傲的女儿李文住在北京亚运村紫玉山庄的别墅里,物业规定不准随地吐痰保护公共设施,可是这些土大款不理这套,拿着百元大钞在那吐,吐一口交物业一百,李文忍无可忍告上法庭,马路上闯红灯,并线不打灯,造成北京市平均每天大小八百起事故,大多都可避免的,去欧盟一些国家甚至一些小国家有专门用汉字提示的,不要大声喧哗,小便请入池等,这都是我们的土大款给人家留得最初的印象,这些都需要有信仰,其实抽个时间初一十五去上个香或者去教堂做个礼拜,也是对自己心灵的一种净化,灵魂在此刻静谧,升华。。。。。。
宽厚待人,淡泊名利;待人宽一步是福,处事退一步为高,懂得退让是智慧,一个凡事都与人争的人是不会有幸福的。李先生说有钱大家赚,有利大家分,这可能也是李先生能够做大事的原因。年龄大了,经历事多了,自然就不会有很多棱角了,学会微笑着面对每个人,淡定的对待每一件事。淡泊名利,在这里举个很典型的事例,相信大家都知道古代的范蠡,春秋时期,范蠡戮力辅佐越王勾践,终于使得越国复兴。胜利后,越王封范蠡为上将军。可范蠡知道勾践为人可共患难不能共富贵,于是就辞书一封,放弃高官厚禄,只装少量珠宝,乘舟远行,一去不返,而一起打江山的文种舍不得到手的荣华富贵,范蠡曾劝他,不听,不久就被勾践踢死了。自古以来多少英雄豪杰为名所累为利所死,范蠡是个极度聪明之人,淡泊名利懂得放手,后来还有他的三聚财,三散财的故事,过的那是一个逍遥自在。。。被后人尊称为财神。
谦虚大度,心怀若谷,勤俭持家,奉献于社会。能有大家风范做到这些实属不易,个人的修养不是一朝一夕能实现的,要不断的积累,多向前辈大师学习,李先生这个年龄这个境界毋用质疑。在我们的想象中李先生是世界级的富豪,应该过着奢华的生活,但非也,也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穿着十几年的西装,永远都是那副黑框眼睛,为慈善能捐一百多个亿,为自己他并没有太过多的奢华,即使奢华我想也是应该的,但他还是保持个平常的心,并不像我们社会上经常遇到突然爆发的人,非要表现出来让所有人都知道。但李先生的内心世界是充实的。最近几天美国的比尔盖茨和巴菲特要来北京搞慈善晚宴,鼓励中国的富豪裸捐,这下可把中国富豪吓了个半死都不去吃饭了,弄得他俩反复声明没有强制性的,让中国富豪放心,大家都知道巴菲特盖茨是什么人物,巴菲特是美国的股神,有着不败的神话,这几年还投资了中国的比亚迪,当年还买过中石油的股票,买过就涨,盖茨就更不用说了,电脑神童,功成名就后,和老婆设了个“比尔及梅林达·盖茨基金会”,他老婆主要把钱用于世界各地贫困地区的卫生和教育。反观身边的一些富豪,北京地产的老潘睡觉时还要透过大玻璃屋顶看星星,万科的老王玩完世界名地名山,再玩航海环游世界,享受当然是应该的,但除此之外呢?如果更多的企业家慈善也能玩的和老外和李先生一样响当当,那才叫人佩服。
毛主席他老人家晚年畅游长江时看着滔滔江面里的鱼就说过“我平生最爱吃的是你们,等我死了骨灰也撒入江河让你们吃”,宇宙的万事万物都是在循环的,就连社会上混的黑老大都流行说一句话,“出来混,早晚都要还的”!但我们大多的富豪大佬们还是整不明白,再有个黄光裕,现在想捐也有心无力了,国美的董事局闹的像一锅粥,这里就不费笔墨添乱了。比尔盖茨和巴菲特他们都是倡导裸捐的,承诺只会给子女留很少的钱,在美国他们的晚餐时间是可以拍卖的,企业家争相标价,为什么中国的富豪还如此之怕呢,因为中国的富豪认为钱是自己口袋里的,要留给儿子,孙子,要用来养小三,甚至小四小五,他们的人性境界与李先生无法相提并论,中国的慈善富豪无偿捐献也是最少的,居世界倒数,很可悲!不过有一点点和国情有关,我们的制度还没有发达国家成熟,他们有完善的医疗体系,生老病死是有国家负担,中国不行,你没钱了病都看不起,中国为什么还有旧观念叫养儿防老,就是养老还要靠自己的下一代,侧面也说明制度的缺陷,人越缺什么越怕没有什么,这也是中国人为什么是人口大国的一个原因,当然还有马寅初的人口论,这里也不多说。
修身养性,关注健康,“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没有好的身体,说什么都没用的。结合书本知识个人觉的就两条,“养心,养身”,做到这两条你就会有一个很好的身体,清心寡欲,淡泊名利,你住别墅,我就住个小居室也很好,你开世界名车我就开个小型家用车也很好,每天照样收拾的井井有条,擦得干干净净,听听音乐喝喝茶美哉乐乎!养身,饮食注意,休息注意,多锻炼身体,日积月累照样有个好身体。
人人都有理想,人人都有远大的抱负,人人都想成为李嘉诚,但天随人愿,到那步是那步,珍惜自己所拥有的,怀念已经过去的,展望未来是精彩的,活在当下,做一个普普通通的草根,我觉的也挺好!挺好!。。。。。。
〔《李嘉诚-门道》读后感〕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