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说从夏商周开始的吧,文言文是书面语言,而口头语言都是地方方言,主要是因为书面语言应该要求严肃,而口头语言则没有太多限制。比如现在有些国家的官方语言是英语,而口头语言是当地语言。
鲁迅反对文言文应该是从文学上考虑的,因为文言文死板,基本上不能表达丰富的情感,而白话文的句式比较自由。比如叫“父亲”,文言文叫“爹”,白话文叫“爸”。
对于知识程度不高的人,读文言文是非常困难的,因为他还要考虑怎样把它翻译成自己能够理解的语言,就像中国人之于英语,学过英语的人能一下子知道一句英语说的是什么,而对于没有学过英语的来说,它就像天书一样。
古代也是有所谓的文言和白话的,就那时候的文人们用的就会比较深奥,拗口,但是一般的平民百姓用的就会是比较顺口一点的语言,就像宋朝的话本小说,像三言二拍,他们的语言都是比较通俗易懂的,但相对的《红楼梦》就比较难懂,就是因为它是由文人写的,而且写的是大家族的事情,相对的就比较难懂拗口了。
文言文从书面语的产生就开始使用,古代人的日常口语和文言文是有区别的,但一看就能通懂,不用在内心翻译,就好比广东话口语和现代书面语的感觉,广东人两种都能懂,不用稍作翻译。另外,在古代,下层阶级的人很少有接受教育识字的,所以他们几乎很少需要写书面,要写也是请人代劳。
鲁迅提倡白话文,是因为现代文学革命的需要,要求达到书写和说话有尽可能大的共同点,使更多人能理解文学,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宣传革命的需要,使更多人了解。
我们现在说的文言文,有很多也是当时的白话文
这里有一个关键问题你必须清楚:就是语言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也是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中华文明历史悠久,它的语言文字也必然体现为一个不断变化的历史过程。就像电脑出现之前(短短的10年前!),“博客”“菜鸟”这类词谁知道是什么意思?
先说文字:最早出现的是商代的甲骨文,今天我们看甲骨文如同天书,只有极少数专家能破译一部分意思;后来春秋战国时国家多,文字类型也多;到了秦始皇统一中国,决定秦国的小篆为统一使用的文字,这叫“书同文”;然后再到汉代,文字由小篆逐步发展成为隶书;然后再到魏晋南北朝,楷书出现,但一直到唐代,楷书定型并成蔚为大观。我们今天所书写的工整的汉字,就是延续唐代楷书而来的。
上面说的是文字。那么语法句型道理相同。文言文的根始于春秋战国时代,这是一个乱世,在这个乱世中诸子著书立说,百家争鸣,从而奠定了中国文化的根基。诸子书中的语言,就是当时流行的口语——大白话,而我们今天看就是文言文。这些书及其语言大概对后代影响太大,所以后代不管怎样变迁,总体上在书面上仍然保留下这样的语言风格。因为口语必然随时代发生变化,所以到后来出现书面语的另一分支——古白话,比如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有些微的文言色彩)等许多白话小说都采用当时的口语写成。而文言文一直作为官方正统文体保留到清末民初新文化运动时由鲁迅等人的坚决反对而最终被废止。
学习文言文要求起码两点:1.多读。2.以现代语法为基础理解他的语言规律。如此可循序渐进,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