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川家康轰轰烈烈的一生

2025-04-17 23:36:03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德川家康,1542年生,1616年殁,享年75岁。

通常别人想起德川时,是以“战国最大的忍者”来称呼他,而事实也是如此。从未有人象德川一样经历过那么多苦难与屈辱,可是他还是忍过来了。一般的忍者或许可以忍上几个小时乃至几天,德川却忍了长达71年,谁敢与之比肩?

家康的历史是从三岁开始的。三岁时,由于信长的老爸织田信秀的侵犯,他的父亲松平广忠把他送给今川义元做人质以换取救兵,却因为亲戚的出卖而错送到织田家。信秀以儿子的命要挟广忠投靠他。松平家夹在今川与织田之间,看似一样,实际上今川的压力要大得多。三河对于今川来说,是上京的必经之途,来犯之际必然全力以赴。而织田只是为了争地盘而已,如果有了今川的援军根本不是问题。两害相权取其轻也,儿子虽重要,为了保全自己的领土,广忠忍痛拒绝了信秀的要求。(家康的小命危矣……)

信秀也是个不做无谓的事情的人,反正杀了小家康也没用,索性留他一命,说不定将来还可以派上用场。于是,天王寺成了家康度过幼年的地方,在这里他认识了后来的“魔王”—织田信长。

八岁时,家康被今川义元换回去了,不过他并没有获得自由,只不过是把人质身份的所在地从天王坊换到骏府而已。

在骏府的生活直到十八岁,1560年,今川义元准备上京,家康也跟着一起上阵。桶狭间会战时,德川家的武士驻扎在大高城。在确定义元的死讯后,他把握机会一举统一三河,不久与织田信长结盟。之后,家康又与武田信玄合作灭了今川家,分得远江国。所谓踌躇满志是也,家康现在也是一个堂堂正正的大名了。

可惜好景不长,看不惯信长的名将武田信玄,带着三万甲州军上京。可怜的家康不但要眼看织田继续趾高气扬,还要做织田的坚强肉盾,为织田顶住第一道攻击。三方原一战,可以说德川是仅以身免,三河武士的尸体摆满一地。

若非天气转变,信玄不久病死,结果不言而喻。(就战斗力而言,信长和德川都不是对手。)

三年后的长篠会战,是武田家的灭亡之战。在信长的三段式攻击下,武田军中马场、山县、内藤等名将纷纷阵亡,胜赖则逃回了甲府,自此后武田家的势力便一蹶不振。不过胜赖还是可以让家康尝一下丧子之痛。

信长因为听见家康的长子德川信康私通武田家的流言而叫家康处死信康。以我的看法是:

第一,家康的势力太大,虽然不能跟信长的十九国相比,但是在德川的统驭下还是有威胁的(三河武士很能打的……)。

第二,信康是个很有能力的人,他的勇猛之名早在长篠会战就广为人知。相反的是信长的儿子却没有让他满意的。

第三,不能确定家康的忠心。无可否认,家康在为信长守后门是很尽心,也没有反叛的迹象。可是家康在今川家时也很驯服,今川义元一死,立马就和武田分了今川家。(想起这点,信长的冷汗就要流下来了吧?)

第四,想逼家康开战,那他就可以和北条氏政或武田胜赖再把德川家分了。

家康还是忍了下来,派人杀了信康。有人把家康一直不与信长开战说成是在幼年结交的情谊,哼。在刚结盟时大概有一点点在。信长纵横下,家康却只能窝在三河,他能平衡吗?信长可以为一点流言处死家康最优秀的儿子,他能忍受吗?

所以信长死在本能寺时,家康把握时机占据了骏河,远江,甲斐,三河,信浓五国。这证明信长杀信康是对的,要是杀了家康岂不更好?(信长:冤枉,老兄,我也想,没借口呀。)

可惜最大的赢家并不是家康,而是人称“猴子”的羽柴秀吉。他及时缴灭了明智光秀,又在贱岳打败柴田胜家,夺取了织田的势力。

对于秀吉与胜家的决战,家康没有介入。

以他的实力如果加入一方,另一方可说必胜。并不是说他不会把握机会,而是抱着坐山观虎斗的心理吧?

柴田胜家不但是织田家的首席家臣,而且是举世皆知的猛将。秀吉的用兵也为人称道。双方的势力相差也不大。家康如果参战,那么跟战胜的必然还有一战。最好的结果是胜家与秀吉之战持续数年以上,到时家康再打出调解的旗号一举夺取织田家的地盘,所谓一石二鸟也。

贱岳之战,胜家一败涂地,秀吉却丝毫无损。丹羽长秀,前田利家,蒲生氏乡等人追随秀吉麾下。这可以说是家康始料不及的。

忍了多年的家康耐不住了,响应信长的儿子信雄的号召与秀吉对抗。在我看来,这是很不智的。

1,势力之别。秀吉继承了织田几乎所有势力,拥有十余万大军。而德川家的兵力不过数万,家臣中可算大将之才的屈指可数。

2,时机不对。信雄是个胸无大志的人,也没军事才能,又一无兵二无将。响应他的号召,还不如当初暂与胜家结盟,然后......嘻嘻。(先诛秀吉,再灭胜家,唯我家康,武林称王)

小牧山一战,德川小胜。但是这改变不了大局。首先是信雄与秀吉和解,德川被孤立。再就是新得的领地有不稳的迹象。而秀吉这边亦很棘手。本来秀吉以一介家臣,夺取主家的势力就有人不满,现在被德川打败,虽然还有十万大军,但士气有所下降。

秀吉考虑到以德川的战力,就算能赢也是惨胜,到时再有人反叛就大事不妙,所以派人与家康议和。这次结盟直到关原大战为止(确切的说应是在大阪冬之阵时才算)。

在其间,不论秀吉提出如何苛刻的条件,家康都没有反抗。即使在小田原之战后秀吉换去他的领地,他都没有异议。家康是个聪明人,知道何时该做什么事。

秀吉出兵朝鲜,家康没有说话,并且秀吉交代的工作,他都尽心完成。这一切,使秀吉完全信任家康,也为丰臣家挖了墓基。

朝鲜一战后,秀吉病死,丰臣家的矛盾都浮出水面。

以石田三臣,小西行长为首的长滨派:拥立小妾淀姬。

而加腾清正,福岛正则为首的尾张派:虽然正室弥弥并不管事,却唯她是从。

有人评价关原之战是丰臣家的两个女人,各率十余万大军决战,果实却让德川得了。事实也是这样。

关原一战后,德川稳坐天下,淀姬缩在大阪以操纵儿子为乐,弥弥则出家为僧。其他丰臣直系的被封到偏僻地带。数十年忍功,家康终于修成正果。

家康对丰臣家的态度是:丰臣家作为一个大名,可以保存。不过必须向他臣服。这个想法他不只一次向大阪提出。而这根救命稻草却被淀姬认为是侮辱(当然是)。

这只是表面现象而已。因为秀吉,家康晚得天下许久,岂有不恨之理?织田信长一死,群龙无首。柴田不足为惧,秀吉远在中国。谦信,氏康,信玄已死,其子不足为惧。岛津,长宗我部等都鞭长莫及。只要家康打着平乱的旗号,不难一举夺得织田之地。若非秀吉,天下乃德川囊中之物也。秀吉老年,做事颠三倒四。两征高丽,杀生关白等等。若非早有异心,何以家康隐忍不发?皆因恨得太深,故须谋定后动,一击必杀也。加藤清正,福岛正则等人对德川并无感情,而秀吉对他们却恩深意重。若非石田三成逼人太甚,何时轮到家康有天下坐?如果家康太早灭了丰臣,只会引起其他大名不满。所以家康只要安抚就好,剩下的他的儿孙会“完成”。(他把丰臣家的母神像丢进海里,算是日本版的戳骨扬灰吧?)

大阪之战不必多说。在这之后,德川才算得到天下。这一年家康已经七十有四(值得吗?)。回顾一生,可谓荆棘满路。家康硬仗打的并不多,气却受得不少。今川,织田与丰臣象三座山挡在家康前面,他一直等到他们倒下为止。(壮哉!古有愚公移山,今有德公等山。)甚至他的一个侍女的儿子结城秀康都是用忍跟等,硬是要别人先去世为后快(连秀忠这个法定继承人都在他示意下对结城谦恭不已)。大概是忍成习惯了吧?(做人做到这份上。若我是秀吉,非让贤不可。)

得天下一载而辞世,继承者又不尽人意,真教人写一个惨字。

守得云开见月明,正是家康一生的写照。

回答2:

德川家康(1542~1616年),为日本江户幕府的创建者。1590年随丰臣秀吉灭北条氏,领有关东八州,改建江户城。1600年关原之战打败丰臣氏,掌握全国大权。1603年任“征夷大将军”,开幕府于江户(今东京),1615年灭丰臣氏,次年病死。

14世纪末期,正值日本历史上群雄割据、战乱迭起之际。出身贫寒、无名无姓的士兵丰臣秀吉在战乱中力挫敌手,统一了日本,但他在有生之年没能真正巩固统制大名的体制。1593年8月,丰臣秀吉在弥留之际把自己未成年的儿子丰臣秀赖托付给包括德川家康在内的5名大臣。德川家康当时是江户(今日东京)的最高封臣。

但秀吉所信任的德川家康早已对最高统治者的地位垂涎已久。丰臣秀吉一死,他立刻在丰臣家族豢养的各大名中挑起对立,假手除掉了忠于丰臣家族的派别,削减了丰臣秀赖的领地,把他降为在撮津、河内、和泉拥有65万石的大名,丰臣秀吉时代直辖的城市和矿山也被没收,战败的91家忠于丰臣家族的大名的土地被德川家康没收来分给拥护他的大名。

德川家康的实力到1603年已大大超过了丰臣家族,他的江户执政厅成了名符其实的幕府,他还封自己为“将军”。当时“轮流执掌天下”的思想在各大名中间很强烈,德川家康确也无法打破这种思想。他很快就把将军的职位让给了他的儿子,企图借此向各大名表示将军的地位由德川氏世袭,决不能让给其他人,而实权仍由德川家康掌握。

老谋深算的德川家康,知道年轻的丰臣秀赖不是平庸之辈,决心在自己死之前不消灭丰臣家族,否则就会成为反对德川势力的核心。他一方面使用各种权术来孤立丰臣秀赖,另一方面千方百计削弱丰臣秀赖的财力,例如借替亡父做法事为名,恢复了大批大的寺院。

1614年11月,丰臣一派被迫首先开战,丰臣家族势单力薄、寡不敌众,终于于第二年灭亡。德川家康在消灭了自己的劲敌之后颁布“一国一城令”,只准大名领域内留下一个城池,其余均毁掉,结果只剩下170座,而当初有3000余座城池。

为了加强对大名的控制,德川家康还通过没收和调换领地等手段,把有势力的大名置于边境地区和政治、经济、军事上无关重要的地方,而把自己家族的成员安置在要害地区。他还颁布《禁中并公家诸法度》,规定天子以学问为第一,使天皇完全脱离政治,并对朝廷有关的皇族、公家的名次,制定年号的办法都做了详尽的规定。它通过这些手段加强了对朝廷的控制。同时,他还制定了限制寺院势力的法规。

德川消灭了丰臣家族后,就立即让朝廷取消了丰臣秀吉的神号,而自己却在死后带上了“神”的桂冠。200多年来,他以“东照神君”、“神祖”等偶像的形象为日本人顶礼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