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国民需求会持续增长。按照国际发展规划,这一潜力至少会持续十多年。首先是城市化和工业化加速的拉动,再加上消费拉动。中国正处于资本替代劳动的时期,它意味着大规模的投资。另外,城市化也意味着大规模的基础设施投资和大量的农民进城,又拉动投资和消费,不仅拉动城市也拉动农村。我们居民消费结构正在升级,我们正由温饱型向小康型升级,这个时间至少要十几年。温饱型就是吃穿用改善,小康型就是买房买车,为什么买房买车带来巨大的需求?因为住房、汽车是关联程度最高的产业。我们以往的消费结构升级都没有这么高的产业程度,所以这轮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取决于结构性的变动。我国中长期经济发展的动力一是技术进步优化结构,二是体制创新。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像中国一样,把这么大的内需投资消费结构叠加在一起。我们要从生活中去找经济规律,将宏观微观、国际国内结合起来,才有信心。这一轮经济发展的信心来源不仅在于城市化和工业化,更重要的在于终端市场的需求空间,是老百姓掏钱买出来的发展——我们这轮工业化的加速是老百姓消费升级推动的。第二是资本问题。中国同期社会总储蓄率高达40%以上,其中一半以上是居民储蓄,这就是中国投资增长的潜力,从某种意义上说,高储蓄是高投资的重要基础。现在的关键不在于中央银行放宽货币政策,而在于我们有金融改革的规划,把金融资源调动起来,来支持经济增长,支持需求潜力。第三是劳动力素质的不断提高,带来新的人口红利。低成本低素质的人口红利正在消失,但是高素质、收入水平又偏低的这种劳动力比较优势还是存在的,它是新的人口红利来源。 第四是技术创新能力。中国制造业应用技术是根本不缺的,关键在于如何使技术供给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推进商业化和产业化。第五,我们的基础设施体系是比较完善的,和产业配套条件综合在一起,是一个优势。第六,市场经济体制在不断完善。第七,中西部发展加快,区域经济增长点增多。现在我们的经济增长是往中西部转移。这是中国经济转型的绝好时机,这是我们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中西部补上了,高端补上了,各地都加快发展,经济就会比较协调。最后一点,就是区域差距缩小了,公共服务能力开始走向均等化。在转移支付实行之前,中西部差异很大。所以,我们还是要适当改革财税体制,进一步缩小区域差距,各地也不要一味争GDP,一定要争公共服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