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中张无忌是已经识破了的。不过张无忌识破之前愿意退位,识破之后依然愿意退位。对于张无忌而言,他更看重的是情义和国家安定。
书中写道张无忌自武当下山后,就到了濠州,朱元璋与众将接待了张无忌,然而给他下了迷药,将他于赵敏绑在一起。
在席间的时候说起各路军情,朱元璋禀报攻城掠地的业绩,言下颇有得色,张无忌大加称赞。廖永忠也在席间汇报擒住了韩林儿,只是不消得细问,张无忌便被迷倒了。
醒来之后,张无忌并无大碍,书中写道:
张无忌微一运气,但觉胸腹间一无异状,功力未失,心下暗暗冷笑:“这些绳索想要绑住我,却也没这么容易,此刻敏妹未醒,不忙便走。待得天明,在诸教众之前揭破他的奸谋。”
到这里张无忌脑袋一热,出去打死朱元璋也就是了。
可是他听到了帐外的一席谈话:
只听得朱元璋道:“此人背叛我教,投降元朝,证据确凿,更无可疑,令人痛心之至。两位兄弟,你们看怎么办?”不等徐常二人答话,又道:“这人耳目众多,军中到处是他的心腹,咱们别提他名字。”只听徐达道:“朱大哥,成大事者不拘小节,斩草除根,莫留后患。”朱元璋道:“但这小贼总是咱们首领,咱们可不能忘恩负义,这是基业,终究可说是他的。”常遇春道:“大哥若是怕杀了他军中有变,咱们不妨悄悄下手,免得于大哥名声有累。”朱元璋沉默片刻,说道:“徐常二位兄弟既都如此说,便这么办罢。只是这小贼平素于本教教众颇有恩德,两位兄弟又跟他素来交好,这事可万万不能泄漏出去。唉,咱们今日要杀他,实是心中难受之极。”徐常二人都道:“为了复国大业,朋友私交,也不能顾了。”
事已至此,张无忌百感交集,朱元璋背叛自己虽然忘恩负义,但是常遇春、徐达竟然也不顾往日恩情,竟然劝朱元璋杀了自己。但是恼归恼,张无忌还是颇为大度,金庸先生写的是:
他三人身系义军重任,我若去几掌杀了,只怕义军便要瓦解冰消。我张无忌原本不图名位,徐大哥,常大哥,你们可把我忒也看得小了。”沉思半晌,带同赵敏,悄然而去。
也就是说,这已经是最坏的情况了,但张无忌依然以大局为重,经过了再三考虑,决定抽身离去。他出城后将教主传给了杨逍,却没有提朱元璋在濠州城中的事情,以此而言张无忌是真心愿意退位的。
书中所写的是徐达、常遇春二人并不知道要杀张无忌。徐达和常遇春当时谈的是“韩林儿”,朱元璋故意引导话题,将这番话讲给张无忌,要的就是让他自行隐退。让他觉得所有人都背叛了他,那些兄弟情义竟然屁都不是,自己这个教主再当着又有何用?
影视剧中演的是徐达、常遇春二人是知情的,而且张无忌醒来将朱元璋打倒在地,只不过大战在即,他不杀诸将罢了。
诸将请张无忌杀赵敏,而张无忌则说赵敏可以为了他不当蒙古郡主,自己也可以为了赵敏不当明教教主。
赵敏自然知道是朱元璋的计谋,劝张无忌将计就计,就此放下。张无忌便将屠龙刀送给朱元璋,以助其驱除胡虏。因此,无论张无忌知不知情,都不会杀朱元璋的。
后来徐达、常遇春也都死去了,杨逍年老德薄,根本无力和朱元璋抗衡。令张无忌不能放下的是朱元璋继位后严禁明教,大肆屠杀教中兄弟。当他给杨逍写信时,赵敏让张无忌答应她第三个要求,便是每天给自己画眉。张无忌提起眉笔,大笑道:“从今而后,我天天给你画眉。”
所以,张无忌本就喜欢逍遥自在,打死朱元璋自己反而一生不得逍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