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文学艺术的夸张手法。带有作者个人的主观情绪色彩。毕竟,历史只是对现实事件、活动等的反映,有些是客观的,有些是主观的。但是,不管怎样,知识本身是意识的对象,是抽象的存在,抽象的存在本来就是人类思考的结果。绝对地说,没有完全客观的现实的事实。思维和存在是同一性的,但现实社会活动、自然、实践活动也不行。包括思考意识在内,综合把握现实生活和生活实践的事实。也就是说,历史记录只能是片面的、僵直的凝固。所以,对于阅读历史,只有坚持自在的辩证法思维,才能更深刻地还原历史事实。
《史记》,鲁迅有句评,史学家绝唱,无韵逸出。前一半肯定了太史公的史记的历史价值。是肯定的口气。也就是说,从历史唯物的观点来看,那个时代的司马迁《史记》是各种历史记录中的突出者,比较客观。后半句肯定了史记的文学价值,比屈原楚辞还清楚。
文学手法写什么?三皇五帝,斩白蛇。又是天降祥云。星象异常等在现在看来是神话创作的文学手法。其实这正是那个时代客观环境的反映。我们的普遍意识只是把实际的共同体这个社会存在物变成活生生的形态而已。
司马迁的史记将司马迁的意识反映在当时社会生活的抽象里。司马迁这种主体性的自我意识,并不是通过自身外部化的存在物,即史记的发生,完全反映了历史的事实。自我意识和感性是分不开的。即使是十分理性的人。因为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基础。司马迁是实际存在的人物,是有感情、情绪的人,史记也一定不能脱离基础的感性。史记的内容有着太史公家的价值观。文学艺术只是表面的笔法,虚构的存在本来是思考的事实,更不过是正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