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国际规定,漫天的恒星只能用星座及其数码表示,只有太阳系中小行星才能由发现者提出命名。早年发现的小行星大多以希腊神话中神仙的名字命名,后来随着小行星发现数目增多,许多国家、城市和知名人士的名字成为小行星的星名。
为了统一规范,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专门组成了由国际著名科学家组成的小行星命名委员会,负责接受和审议全球新小行星的命名工作。
小行星发现者提出的命名申报经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审议通过后,国际小行星中心将在《国际小行星通报》上正式发布,并通知世界各国天文台此星名成为该小行星的永久星名,并列入每年出版的《国际小行星星历表》上。
小行星的命名具有国际性和永久性,是一项崇高的国际荣誉,命名一旦获国际批准,将为世界各国所公认,永载天文史册。
扩展资料
小行星命名历史:
第一颗小行星是皮亚齐于1801年在西西里岛上发现的,他给这颗星起名为谷神·费迪南星。前一部分是以西西里岛的保护神谷神命名的,后一部分是以那波利国王费迪南四世命名的。但国际学者们对此不满意,因此将第二部分去掉了。因此第一颗小行星的正式名称是小行星1号谷神星。
此后发现的小行星都是按这个传统以罗马或希腊的神来命名的,比如智神星、灶神星、义神星等等。但随着越来越多的小行星被发现,最后古典神的名字都用光了。因此后来的小行星以发现者的夫人的名字、历史人物或其他重要人物、城市、童话人物名字或其它神话里的神来命名。
比如小行星216是按埃及女王克丽欧佩特拉命名的,小行星719阿尔伯特是按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命名的,小行星17744是按女演员茱迪·福斯特命名的,小行星1773是按格林童话中的一个侏儒命名的等等。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新闻网-今天起,天上多了一颗“吴伟仁星”
小行星是各类天体中唯一可以根据发现者意愿进行提名,并经国际组织审核批准从而得到国际公认的天体。由于小行星命名的严肃性、唯一性和永久不可更改性,使得能够获得小行星命名成为世界公认的一项殊荣。
小行星的名字由两部分组成:前面一部分是一个永久编号,后面一部分是一个名字。小行星的命名权现在一般属于发现者。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一般根据发现者的提议而进行命名。
命名常规
小行星命名一经命名则由国际小行星协会公告各天文组织,成为国际性的永久命名。其命名规则有:
1.命名尊重小行星发现者的提议,甚至发现者可以申请为各种动物命名。
2.一般命名仅授予在某领域有突出贡献的个人或者团体。
3.地名和事件也可申请命名,例如:北京奥运星和神州星。
4.政治家、军事人物或者政治、军事事件必须在逝世后或发生100年以后才能命名 。
命名由来
小行星的发现是个漫长而谨慎的过程。天文专家们观测到一个小行星后,不能马上确定它是个新的,或者是否被别人发现过,这时给它一个临时编号。这颗小行星在不同的夜晚被观测到并报告国际小行星中心之后,确认了它是个新的,它会得到国际统一格式的“暂定编号”。
这同一颗小行星在至少4次回归中被观测到,并且它的运行轨道被精确确定后,国际小行星中心将给它一个永久编号。至此,小行星才算发现成功。其过程动辄数年之久。
小行星发现后的名字,按照惯例,由发现者在发现10年内命名。
命名机会
小行星是目前各类天体中唯一可以由发现者进行命名并得到世界公认的天体。在地球上60亿人口中,只有极少数人获得以自己名字命名小行星的殊荣。
据了解,我国第一次发现小行星是在1928年。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对小行星的观测是从1949年开始的。到1994年4月已发现的小行星中,已有120多颗获得国际永久编号和命名权。在全球62个天文台中,该台发现的被列入永久编号的小行星数量名列第五。但是紫金山天文台并不给予普通人命名,主要是命名地名和著名事件,比如北京奥运星和神州星等均是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因为此天文台的上司是中科院,所以想要命名还需要上级批准,然后才能报给国际小行星协会。和紫金山天文台类似的还有国家天文台,情况也是一样。
一些独立的天文机构和个人发现者在命名方面不受政治的制约,向他们申请则有一定的可能性。但是小行星的发现需要强大先进的天文设备,因此个人发现者在中国,几乎绝迹。而能把自己的发现贡献出来命名的,目前仅见过个人发现者:自费巡天者(博客名) 其宣称自认为有条件的普通民众可以向他提出申请,他会考虑申请者的的条件而筛选出突出贡献者向国际小行星协会申报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