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0年,北宋建立。农业、手工业迅速发展,商业进一步繁荣,扬州再度成为中国东南部的经济、文化中心,与都城开封相差无几。商业税收年约8万贯,在全国居第三位。1127年,高宗赵构在金人进逼、迁都过程中,以扬州为“行在”一年,更促进了扬州的繁荣。1275年~1276年,李庭芝、姜才率军队与扬州人民一起向元军开展了不屈的斗争,不幸殉难,扬州城只剩数千人。100多年间,扬州一直是抗金、抗元的战场。韩世忠、刘琦、岳飞等南宋名将在这一地区进行了艰苦的斗争。战争使经济和社会遭到严重破坏,但在局势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扬州的经济又不断恢复发展。在文化上,欧阳修、苏轼、秦观、姜夔、王令等在扬州留下大量传世名作。
元、明两代,扬州经济发展加快。来扬州经商、传教、从政、定居的外籍人日渐增多,其中仍以波斯人和阿拉伯人为最。元时,几次整治运河扬州段,基本形成了今天的走向,恢复了曾一度中断的漕运,扬州又迅速繁华起来。明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孕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扬州的商业主要是两淮盐业的专卖和南北货贸易。盐税收入几乎与粮赋相等。商业扩大到旧城以外。手工业作坊生产的漆器、玉器、铜器、竹木器具和刺绣品、化妆品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为防止倭寇再次入侵,1556年,扬州又建“新城”。在文化上出现了睢景臣等一批杂剧、小说家。在元末农民起义中,张士诚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坚持了16年。明朝灭亡后,为阻止清兵南进,南明督师史可法率军坚守孤城,宁死不降,表现了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城陷后,清军屠城10日,死者数以万计。
清代,康熙和乾隆多次“巡幸”,使扬州出现空前的繁华,成为中国的八大城市。城市人口超过50万,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世界十大城市之一。当时的扬州,居交通要冲,富盐渔之利,盐税与清政府的财政收入关系极大。各地商人增多,纷纷在扬州建起了会馆,各有营业范围和地方特色。同时兴起的还有会票——信用汇兑。在文化上,一些盐商广结文士,爱好藏书,修建府学、县学,恢复名胜古迹,兴建园林,对扬州的文化发展有一定的贡献。这期间出现了以金农、李鱓、高翔、郑燮、罗聘等“扬州八怪”为代表的扬州画派,以阮元、焦循、汪中、任大椿和王念孙、王引之父子为代表的“扬州学派”。扬州戏剧历史悠久,至清代大盛。1790年,为庆祝乾隆皇帝80寿辰,以宝应高朗亭为班主的三庆班进京演出,与其他剧种一起,对京剧的形成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扬州的雕版印刷和扬州的评话、清曲、扬剧、木偶剧和棋、琴均在清代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形成自己的特色,促进了扬州成为当时中国文化中心的形成并奠定了文化中心的基础。
19世纪中叶以后,由于运河山东段淤塞,漕粮改经海上运输,淮盐改由铁路转运,加上其他方面的原因,扬州在经济上逐渐衰落。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扬州府属的瓜洲、仪征等地人民奋起抵抗英军的侵略。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军先后3次在扬州一带抗击清兵南北大营的分兵合击。在孙中山领导的民主主义革命中,1908年11月,扬州人熊成基在安徽以陆军炮营队官的身份,组织领导了著名的安庆新军起义,向清政府开了第一枪,开始了武装夺取政权的尝试。1911年11月,孙天生与同盟会联系,发动武装起义,史称“扬州光复”。
民国元年(1912年)废扬州府,置江都县。1922年,扬州境内第一条公路兴建完成。1931年,洪水泛滥,长江和运河沿线决口60余处。死于水灾、饥饿和疫病者数十万。1925年,中国共产党在扬州一带组织、领导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1937年12月,日本侵略军占据扬州。1938年,新四军陈毅、粟裕奉命率部北渡长江,开辟苏中抗日根据地。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扬州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与敌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辛亥革命以后,扬州的文化艺术领域名家辈出。比较有影响的作家、艺术家有刘师培、李涵秋、贡少芹、张丹斧、陈含光、潘月樵和革命作家李进、李俊民、韩北屏、许幸之、江树峰等。朱自清是对扬州文学很有影响的人物;李涵秋33部小说中,以反映扬州里巷风俗轶闻的《广陵潮》著名。
1948年底至1949年4月,扬州各县相继解放。1949年1月25日,今扬州市区解放,设置扬州市。以仙女庙镇为治所,另建江都县。
扬州画派产生的社会原因:
满清统一中国后经顺治、康熙、雍正以至乾隆,可以算得上是“盛世太平”。经历了劫掠后的扬州,由于运河的关系,有重新繁荣起来了,商旅云集,笙歌达旦。这是一个新兴的城市,居民来自全国各地,也没有地方观念和排外性,加以富商们尊重文士,因此,其他地方的文人画家们,也都乐于前来扬州发展,这致使重新繁华起来的扬州成为全国的商人文化中心。所谓的“扬州八怪”就是在这样的一个社会背景下出现的一个新绘画派别。
一、商业繁荣,市民阶层的扩大及其对文化艺术消费的需求。二、民族矛盾下降,封建民主思想意识渐兴。在商品经济流通中,西方的人文思想侵入。三、商贾聚集,思想活跃,绘画成为商品,行销兴旺,画家有生存的条件。四、清初石涛等人开创的革新画风及思想的影响。五、远离京城,皇家控制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