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历史上变革生产关系是哪三次

2025-04-18 12:55:20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我是选修历史的,我的意见与上面的答案相同,但既然问提答案不包含地三条,我就冒失的修改一下第三条。(但也有可能是你的回答不够完善,所以判错了。) (1)土地改革(1950——1952): 建国后,为了巩固政权和迅速恢复国民经济,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在尚未进行土改的新解放区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 这次土地改革,政治上巩固了工农联盟和人民政权;经济上使得农村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2)农业合作化(1953——1956): 随着政权巩固和国民经济的恢复,为贯彻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年中国共产党决定在农村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 到1956年冬,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结束,确立了农村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农业生产合作社成为农村的组织形式,一直到1958年搞人民公社。 (3)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1978): 1957年的反右派斗争扩大化,标志着党内的“左”倾思想在政治上的开始。1958年党又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它虽反映了人民迫切希望建成社会主义的良好愿望,但严重忽视客观规律,标志着“左”倾思想又扩大到了经济领域。 原本在农业合作化运动后期,已出现了工作过粗、过急、形式简单划一等“左”的倾向,又发动了更“左”的人民公社化,这就进一步使生产关系超前变革,严重脱离了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群众觉悟,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生产力遭到巨大破坏。农村经济陷入混乱状态。 题目中所谓的新中国可能不包含改革开放新时期,指的是改革开放以前(1949年-10月1日--1978年-12月),为了将答案补充完整,在此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并附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 经过6O年代初调整以后的人民公社体制,仍存在着严重的弊端。一是生产规模仍然较大,生产关系仍超越生产力的实际水平。二是存在着严重的平均主义,长期以来,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阻碍着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加上人口膨胀,粮食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首先揭开了改革的序幕。这次改革推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多种责任制,包产到户,中心目的是给农民以生产经营的自主权。在产品分配方面:农民生产的东西,“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即公共提留,统一安排烈军属和困难户的生活等),剩下都是自己的”,到1982年,我国农村普遍推行了这一制度。 事先声明,做学问是很严谨的事情,所以,以上答案仅供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