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八都的历史故事(详细)

廿八都的历史故事(详细)
2025-04-06 16:14:32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廿八都镇,位于浙江江山境内,为历史文化名镇,浙江省作家创作基地,地处浙闽赣三省交界,历史上是边区的重要集镇,素有“枫溪锁钥”之称,专家誉此为“文化飞地”,学者称其为“一个遗落在大山里的梦。”廿八都镇地处浙闽赣三省边界,交通便利,205国道穿镇而过。镇辖面积66.7平方公里,10876人口。与周庄、同里、乌镇等著名古镇相比,它依然是藏在深山人未识。它和那些江南水乡古镇有着截然不同的风格,甚至带有几分神秘。1100多年前,黄巢挥戈南下,在浙、闽之间的崇山峻岭中开辟了一条仙霞古道,从此四周关隘拱立、大山重围的廿八都成了历代屯兵扎营之所,兵家必争之地。最初主要是军事功能的千年古道到了清代逐渐成为商旅要道,溯钱塘江而上的船只装载着来自江、浙的布匹、日用百货到江山的清湖码头靠岸,然后转陆路,由挑夫肩头的扁担挑往闽、赣。从闽、赣来的土特产也要到清湖装船运往金衢沪杭各地。廿八都作为过往货物中转的第一站,一个必经的交通枢纽,迅速成为三省边境最繁华的商埠。鼎盛时期,商行店铺、饭馆客栈布满了整条鹅卵石铺就的大街,日行肩夫,夜歇客商,每天南来北往,熙熙攘攘,富足热闹了数百年之久。
许多人对这座古镇怎么叫“廿八都”感到奇怪。当然,它以前不叫这个名字,古称“道成”。宋朝时在乡以下设都,江山设都四十四,道成地属二十八都,此后就一直沿袭这个名称。在江山市,至今还保留着四都、八都、廿七都、卅二都等地名。

“百家姓”
廿八都一带因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汉武帝怕一旦造反不好收拾,将当地乡民都押往外地,成为“人迹所绝,车道不通”之地。自唐末黄巢起义军耗时两年开辟仙霞古道,打通三省交通后,这儿不但是军事要冲,从浙入闽、或从闽入浙,翻岭过关到达廿八都时正好一天,适应过往商旅的服务业遂兴旺起来。到清朝时全国长期统一,加上四面关隘相守,很少受战乱影响,商业繁荣发达,鼎盛时每天有千根扁担在运货。外来客商、杂夫,流落的败兵、退役官兵,纷纷在此定居。廿八都实际上是迄今发现惟一有百家以上姓氏的移民古镇。大户大族都修有族谱,知道自己祖上来自何处。

“四大家族”
镇上曹、杨、姜、金“四大家族”,在清末民初时名噪一时。曹家以经营田地为主兼开南货店、布店;杨家从经营竹山到造纸,以后转为南北货交易为主;姜家从经营油料到以开布行为主;金家从经商到以收租耕读为主。古镇重点保护的36幢古建筑中,绝大多数是这“四大家族”的宅院。
九种方言

廿八都居民既以全国各地移民为主,自然带来各地方言,保留至今的主要有浙南、赣西、闽北闽南、徽州的九种不同方言,小区域的方言仅几户人家通用,十分奇特。廿八都成为仙霞关、枫岭关守军的屯兵之地,最多时有马步兵一千五百多人,不比当时居民少。这么多各地来的军民在镇上生活,语言不便。满清军营中不准讲方言,强迫推行所谓的官话。守军在廿八都也强迫当地居民使用满清官话,商家为了招呼好这个大客户也主动学讲官话,但都带点南腔北调,时间一长就成了全镇标准方言。据说镇上青年参加志愿军在丹东集结时,发现当地方言竟与家乡方言一样。其实,满清官话就带有关外口音,廿八都官话源自关上守军的通用语,因而也称为关话。廿八都人为什么都会讲点普通话也就不奇怪了。但是当地居民的本地语言如江山话仍然被保留下来,他们绝不肯被强迫推行的满清官话所同化。
南北交融的独特风俗廿八都老街的风俗习惯、饮食文化融合了各地民俗,经过几百年的相互同化和扬弃,形成与众不同的特色。如婚丧节庆,亲友来贺喜吃饭,每餐主人只收几元钱的礼金,多一元都要退回。姑娘出嫁时,要在门头挂上男方送来的猪腿,并插上一把刀,象征婚姻关系如割不断的“连刀肉”。山歌、剪纸、木偶、高跷、秧歌、龙灯、舞狮、旱船等南北传统文化,在此地十分流行。因为古代官兵中有来自北方和西南的,有些民间游戏还带有北方冰上运动或云贵川一带娱乐活动的痕迹。
廿八都距离江山市县城70公里,是一个古老小镇。全镇有800余户4000余人口。北宋熙宁四年(1071年)江山设都四十四,此地排行第廿八,得名廿八都,至今已有900余年历史。由于历史上少受战乱,使镇上古建筑风貌依旧,保存较为完好。据统计现保完整、规模大的明清古建筑民居、厅堂共有36幢,公共建筑物有孔庙、大王庙、文昌阁、万寿宫、真武宙、忠义祠、观音阁、老衙门、新兴社等11幢。在这些众多的寺、庙、宫、殿中,以大王庙规模最大,孔庙最雄伟壮观。孔庙建于宣统年间,占地1500余平方米,整体布局沿中轴线依次为照壁门庭、正门、前殿、天井、正殿、天井、寝殿共计三进三天井,左右为厢房,以檐廊连结,结构上,明间均为抬梁式、边贴为穿斗式,正殿为两层重檐歇山顶楼阁,四面飞檐出挑,十分高大雄伟。建筑内以精湛的木雕艺术和丰富的彩绘最具特色,所有的梁、枋、脊标、天花板,均绘月山水、人物故事以及龙、凤、花、鸟等绘画

作品,几何图形、牛腿、雀替、窗扇、栏板等木构件均有浮雕或镂空雕,题材丰富,形象极为生动,犹如一座艺术宝库。
镇南村口,有一座跨枫溪之半圆形的单孔石拱桥水安桥。桥上建有九间桥亭,中为重檐歇山顶,建于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为浙西唯一的设有古桥亭的古桥梁。
镇上的古建民居,不仅数量多,保存完好,而且它的建筑风格与别处民居迥然不同。布局上以地势、环境、巷道之不同,错落有致,富于变化。民居的基本结构为平面长方形的四合院式,二进一天井,也有三进二天井的厅堂,房内厅堂自成院落,门扇、窗户上的图案少见雷同,民居正站均为石结构,门楼绝少见到砖雕,多以精致木雕构件组合而成,楼阁式的四柱三楼形式,风貌独特。
古镇旧有东西南北四道城门,今唯有镇南石质门额一方,书有“枫溪锁钥”。一条街道与小溪并行,自北至南曲折蜿蜒长达1公里。两旁多为二层楼店铺作坊,基本保持了19世纪集镇的风貌。
廿八都镇的建筑依古道两侧而建,长达1公里。北为洵里街,以住宅为主;南为枫溪街,以经商为主。古镇在清同治年为鼎盛期,光饭铺酒店就50多家,南北杂货批发商有40多家。然而更让人注目的则是这里的桥、庙、阁等公共建筑。
廿八都
水安桥,一座廊桥横架于枫溪之上,在晨雾的缭绕和夕阳的照耀下,展现出不同的侧面,着实谋杀了我们不少胶卷。劳作了一天的人们和嬉戏倦了的孩童在廊桥休憩,又为这美景增色几分。枫溪桥是典型的石拱桥构造,它与周边的水星庙构成了一副恬淡而抒情的中国画。其余的如花桥之类的只空留地名而已,原桥的构造不复存在了。
夕阳下的大王庙是最美的,前有金黄色的稻田作铺垫,后有青山蓝天为屏障,粉墙与黛瓦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使得我不禁发呆,转身俯瞰廿八都镇,他躺在仙霞山脉的怀抱中,屋顶间的生起的炊烟在晚霞中一缕缕地散去。
廿八都有大小两个文昌阁,大文昌阁在镇北头,小文昌阁在镇南端。两座建筑的宏伟和精致在当地是无人可与之相媲美的。文昌阁一般只有县治才有,供奉文昌帝和魁星的地

方。虽然廿八都人靠经商致富,但内心却始终无法摆脱"学而优则仕"的情结,他们的愿望和梦想早已飞出大山,飞向遥远的京都。于是同时他们也留下了300余幅彩绘在大文昌阁的梁、枋、藻井间,用"悬梁刺股"、"衣锦还乡"来激励后代。
古镇的大户有曹、姜、杨、金四家。他们围绕着宗族而居,至今还保留着36幢完整的古民居大院。站在老街上,最富有特色的是家家户户的门楣。门楣多为楼阁式,由梁、枋、檐、望板和垂帘虚柱构成四柱三楼式。各个部件都有精细的木雕装饰,题材多为福禄寿、合和二仙等吉祥物。这木制的门楣和江南其他地区的砖雕门楼有着截然的反差,使人走在这老街之上,无不被这景色所吸引。看这徽式的马头墙、浙式的屋脊、赣式的檐橼、闽式的土墙,其内涵的丰富已足以使建筑学家所惊叹。

回答2:

没有比廿八都更让人捉摸不透的古镇了。它像个谜,存在于蛮荒苍茫的大山里。——作家 汪浙成你记住廿八都这个地方,这地方有故事。总有一天,它会很出名。——皮定均上将 一个叫做廿八都的古镇,地属浙江省江山市,在浙江、福建、江西三省交界处,是个“鸡响鸣三省”的山区古镇,带有几分神秘。从古到今,廿八都几乎完整地保留了每个时代的胎记。它至少包含了三个层次的历史。一是黄巢开辟仙霞古道以来的一千一百多年的历史。二是数百年来作为重要商旅集散地从繁荣到衰落的历史。三是半个多世纪以来,特别是人民公社、吃公共食堂及“文革”的历史。明代最伟大的旅行家徐霞客三过廿八都,流连四天,并将他的游踪一一记入了传世经典《徐霞客游记》中。民族英雄郑成功驻守仙霞关,留下了他年轻的踪迹。才情洋溢的作家郁达夫也来到过廿八都。现在镇上三千六百多人口中姓氏就有一百四十多个,流行的方言有十来种,是名副其实的“百姓镇”、“方言王国”。古镇遍布徽式、浙式、赣式、闽式甚至西洋建筑的特征。廿八都保存下来的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壁画、墨迹、楹联、标语等,不仅具有旅游价值、文化价值,更是历史与文明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