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的困难有:
1、被俘也绝不妥协。长征中有一位红军战士不幸被俘,反动派要杀他,他提出你们可以用刺刀把我杀死,把子弹省下来打日本侵略者,另一位红军战士在岩石上刻写“赤化全川”,赤化意味革命化、全川指整个四川,川字还没有刻完,因饥饿和过度劳累牺牲在岩石上,临终时手里还握着铁锤。
2、过雪山,饥寒交迫。长征是红军的一次惊天动地的壮举,他们巧渡金沙江、翻雪山、过草地、飞夺卢定桥。在饥饿、受伤、中弹,甚至是死亡的种种困难折磨下,红军战士决不低头,决不屈服,因为他们始终坚持一个信念: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3、粮食短缺,这也是靠红军超乎想象的主观能动发挥来克服的,吃野菜,吃皮带,吃树皮。
长征背景:
1933年9月~1934年夏,中央苏区红军第五次反“围剿”作战,由于中共中央领导人博古和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又名华夫,原名奥托·布劳恩,德国共产党党员),先是实行冒险主义的进攻战略,后又实行保守主义的防御战略,致使红军屡战失利,苏区日渐缩小。
1934年4月,中央红军(1月,由红一方面军改称)在江西省广昌与国民党军进行决战,损失严重,形势危殆。7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命令红军第7军团组成北上抗日先遣队,向闽浙皖赣边挺进,建立新的苏区;命令红军第6军团从湘赣苏区突围西征,到湘中发展游击战争。
中革军委派出两个军团分别北上、西征,意在调动国民党“围剿”军,以减轻中央苏区的压力,但未能达到目的。
10月初,国民党军向中央苏区的中心区域进攻,迅速占领了兴国、宁都、石城一线。红军的机动回旋余地更加缩小,在苏区内打破国民党军的“围剿”已无可能,于是被迫退出苏区,进行长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长征
长征时的险恶环境(十种):
山高路险,人烟稀少,缺医少药,断粮欠饷,
皑皑雪山,无边草地,大渡河横,泸定索桥,
湘江乌江,赤水沙江。
主要战役:
血战湘江
突破乌江
四渡赤水
巧渡金沙江
强渡大渡河
飞夺泸定桥
包座战役
激战腊子口
直罗镇之战
东征战役
西征战役
长征时的险恶环境(十种):
山高路险,人烟稀少,缺医少药,断粮欠饷,
皑皑雪山,无边草地,大渡河横,泸定索桥,
湘江乌江,赤水沙江。
主要战役:
血战湘江
突破乌江
四渡赤水
巧渡金沙江
强渡大渡河
飞夺泸定桥
包座战役
激战腊子口
直罗镇之战
东征战役
西征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