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大地区是长城的主要防御地段,是瓦剌、鞑靼威胁北京的主要方向,土木堡之役瓦剌也先的主力就是从宣、大入侵的。宣、大地区是整个长城的突出部,明初承担着支援开平、东胜的重任。开平、东胜内迁后,就成为主要防御地段,担负着拱卫京师、确保山西、保障京师左侧安全的重大任务。河套弃守后,它的任务就更为艰巨,地位也更显突出。因此,卫所密集,精兵劲卒多聚于此。分设两镇,以责专成,但在大敌入侵时,为统一指挥,密切协调两镇的行动,所以明廷又设宣、大总督,以统一这一地区的重大军政事宜。
宣府镇镇治设在宣府,管辖东起居庸关东北的四海冶,西到大同镇口台一段长城及其防守事宜。大同镇镇治设在大同,管辖东起镇口台,西至偏头关、老营堡一段长城及其防守事宜。
宣、大长城的位置:从四海冶经龙门所(今河北赤城东)、独石堡、张家口、万全、高山卫(今山西阳高)、大同镇口台、杀虎口(今山西右玉北)到老营堡,全长920公里。
明成祖朱棣对宣、大地区“重门御暴之意,常凛凛也。”“自宣府迤西迄山西,缘边皆峻垣深壕,烽堠相接。隘口通车骑者百户守之,通樵牧者甲士十人守之。”其诏书云:“各处烟墩,务增筑高厚,上储五月粮及柴薪药弩,墩旁开井,井外围墙与墩平,外望如一。”
总督余子俊、翁万达、杨博等,都曾积极主张并修筑了长城。
成化二十一年(1485),明宪宗诏以第二年四月完工,但未能完成。
嘉靖二十六年(1547),宣、大总督翁万达“请币银六十万两,修大同西路,宣府东路边墙凡八百里,”诏许之。
宣、大长城有所谓外边、内边和内三关,翁万达所说的极边就是外边,次边就是内边,内三关就是倒马关、紫荆关和居庸关。这样,就在宣、大主要防御方向上构成了大纵深防御。以后又根据科臣的建议:“垣上宜筑高台,建庐以A火器。”作了进一步的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