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格架与地层展布

2025-04-15 07:21:41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以博白-岑溪断裂带为主干的断裂带体系,是一条斜贯桂东南的巨型北东向断裂构造带(图5.1)。该断裂带南西始于北海、合浦,向北东经博白、陆川、玉林、北流、容县、岑溪至广东封开、怀集多罗山一带,总体走向45°,由一系列大小、级别和方向不同的断裂组成,陆上全长410km,宽约7~30km。断裂带两侧有分布广泛的变质-混合岩,带内有数量众多、岩性复杂的岩浆岩。在断裂作用影响下,地层相变大,岩性组合复杂。该断裂带大致由北东东向、北东向和北北东向三组断裂构成,三组断裂具有向南收敛、向北散开的趋势。由于断裂带切割深度大,并且长期活动,沿断裂带有多期侵入岩和火山岩分布。

图5.1 桂东南地区地质略图

1.古近-新近系;2.白垩系;3.泥盆系;4.志留系和奥陶系;5.混合岩和混合花岗岩;6.印支期花岗岩;7.燕山期花岗岩;8.区域性大断裂;9.一般断层;10.不整合界线;11.大中型铅锌矿床;12.小型铅锌矿床

桂东南地区区域地层除缺失二叠系和三叠系外,从寒武系到第四系均有出露,并以早古生代复理石沉积为主,厚约万米。晚古生代以陆屑及碳酸盐岩建造为主。中生代以来形成了部分陆相断陷盆地,以红色陆屑类磨拉石和基性-酸性火山岩建造为主。

寒武系地层主要分布于云开隆起区西侧及大瑶山地区,为一套陆源碎屑砂页岩夹少量碳酸盐岩、硅质岩、中基性和中酸性火山岩,具明显的复理石、类复理石沉积特征。云开隆起西侧的寒武系经区域变质和混合岩化作用,成为浅变质岩、混合岩和混合花岗岩。

奥陶系地层主要出露于博白、陆川、北流、容县和岑溪等地的局部地区,为一套区域浅变质岩,总厚度>2400m。下统主要为浅变质长石石英砂岩、细砂岩、粉砂质页岩,少量含砾不等粒砂岩等,在北流、博白一带与寒武系整合接触,在岑溪一带则呈平行不整合接触。中统主要由碎屑岩组成,局部变质成变粒岩、条带状混合岩及大理岩。上统为介壳相碎屑岩。在博白、容县、岑溪一带的中、上奥陶统层位发育有变质的基性-酸性火山岩和火山碎屑岩。

志留系广泛分布于钦州褶皱带内,变质程度浅,总厚达7000多米,主要为含笔石和少量介壳类的半深海-深海相碎屑岩建造,具复理石特征。与下伏奥陶系大多整合接触。下统灵山群由细砂岩、粉砂岩、页岩、碳质页岩或砾岩、含砾砂岩、细砂岩、页岩、千枚岩、片岩等组成;中统合浦群为粉砂岩、泥质岩或不等粒石英砂岩、砂岩夹页岩组合;上统防城群为笔石碎屑岩或砾岩、含砾砂岩、细砂岩,夹灰黑色页岩、粉砂岩。在岑溪白板、大爽一带及博白黄凌、北流民安水库等地,下志留统地层中见有海底火山岩分布或见海底火山活动迹象。志留系是博白-岑溪地区铅锌矿床最主要赋矿层位,产出佛子冲、东桃等大、中型铅锌矿床。

泥盆系在桂东南地区玉林、北流一带见有出露,与下古生界多呈不整合接触关系。其中下、中泥盆统分布较广,相变极大。下统属浅海、滨海相陆源碎屑建造,下部为砾岩、砂砾岩夹页岩,中上部为砂岩、粉砂岩、页岩夹碳酸盐岩。中统分为下部北流组和上部东岗岭组,北流组为砂岩夹粉砂岩、页岩,底部为砾岩,上部夹白云岩、灰岩、铁磷矿层;东岗岭组为灰岩夹白云岩,局部白云岩为主,夹砂岩、页岩及赤铁矿层。上统榴江组为燧石条带灰岩、粉砂岩与页岩互层,夹细砂岩、硅质岩,含硫、锰、磷、钡较高。

石炭系在桂东南地区的北流、玉林、陆川等地零星分布,与下伏的上泥盆统整合接触,以碳酸盐岩建造为主,局部出现碎屑岩、硅质岩和煤系地层。厚约1320m。

侏罗系分布于北流隆盛盆地西缘及玉林沙田盆地边缘等地区,出露面积较小。在隆盛盆地岩性为凝灰质粉砂岩、凝灰角砾岩夹安山玢岩、长石砂岩、泥岩、碳质页岩及不连续的煤线,产植物化石,厚度大于250m。在沙田盆地边缘,岩性为紫红色凝灰碎屑岩及粉砂质泥岩,厚度大于400m。

白垩系为中生代主要发育地层,广泛分布于中生代盆地中,如玉林沙田盆地、长望盆地、北流隆盛盆地、岑溪水汶盆地等,岩性为紫红色复砂砾岩、含砾砂岩、细砂岩、粉砂岩及火山碎屑岩、角砾状凝灰熔岩等。厚度160~2200m。与侏罗系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古近-新近系分布于沙田盆地及长望盆地,岩性为紫灰、紫红色复砂砾岩、粗砂岩夹粉砂岩,厚度40~1000m。局部可见浅色煤系沉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