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选择从众的主要原因?

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选择从众的主要原因?
2025-04-04 02:48:42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影响从众的因素

有的人容易从众,有的人不容易从众;有的情境中容易产生

从众现象,有的情境中则不容易发生从众现象。那么,从众行为

究竟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呢?对此我们可以做进一步的分析。

(一)群体因素

1.群体的规模。如果只有两个人反对你,你很可能会坚持

自己的意见;而如果有100人反对你,你多半会惊慌失措,内心

不安,最终从众了事。一般来说,群体规模越大,持有一致意见

或采取一致行为的人数越多,则个体所感到的心理压力就越大,

也就越容易从众。 、

2.群体的一致性。如果群体中只有一个人持不同意见,则

他要承受巨大的压力。而如果群体中另外还有一个人持反对意

见,则使前者所面临的从众压力大大缓解,从而明显降低从众的

程度。阿希在进一步的实验中,让一位假被试作出不同于其他多

数人的反应,结果被试的从众行为减少了3/4,因为被试有了一

个“合作者”,从中得到了巨大的支持力量。即使这个假被试并

没有发表与被试相同的意见,但只要他与群体的意见相异,就会

增强被试的信心,削弱从众心理。总之,增设一致性程度越多,

个体越倾向于从众。

3.群体的凝聚力。群体的凝聚力越强,群体成员之间的依

恋性及对群体规范和标准的从众倾向也越强,个体会为了群体的

利益而与群体意见保持一致。有人曾经特意设计了一个阿希式的

实验,但是以小组式的方式,使五个实验小组相互竞赛。在线段

对比实验中,出错最少的小组,其成员将得到两张戏票。结果表

明,个体在有共同目标的群体中更容易从众,因为不如此就可能

达不到目标。

4.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个体在群体中地位越高,越有权

威性,就越不容易屈服于群体的压力。一般来说,地位高的成员

经验丰富、资力较深、能力较强、信息较多,能够赢得低地位者

的信赖,他们的看法和意见能对群体产生较大影响,并使低地位

者屈从,而地位低的成员则不可能影响他们。老师在学生面前,

军官在士兵面前,领导在下属面前都会较少从众,因为他们知道

自己在群体中是地位高的人,一般不会感到有从众压力。

(二)个体因素

1.知识经验。个体对刺激对象越了解,掌握的信息越多,

就越不容易从众,反之则越容易从众。如果一名医生和一群教师

讨论教育问题,他往往不会反对教师们的意见,因为他对此问题

不甚了解;而如果是讨论营养问题,他往往会反对教师们的一致

意见,因为他在这方面有丰富的知识经验。知识经验多的个体拥

有更强的自信心,他倾向于把自己看成是群体中的专家而不愿

从众。

2.个性特征。个人的智力、自信心、自尊心、社会赞誉需

要等个性心理特征,与从众行为密切相关。智力高的人,掌握的

信息比较多,思维灵活,自信心较强,不容易发生从众行为,而

智力低的人则容易从众。有较高社会赞誉需要的人,特别重视别

人的评价,希望得到他人的赞誉,较易从众。性格软弱,暗示性

强的人也容易表现出从众倾向。

3.性别差异。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女性比男性更容易从众,

许多实验也证明了这一点。但进一步的研究则指出,过去的实验

之所以得出女子更容易从众的结论,是因为实验材料大多为男子

所熟悉而为女子所陌生,诸如政治、球赛等。如果选用有利于女

性的实验材料,如烹调、服装等,则男性和女性都表现出较高的

从众倾向,比例差别很小。

及原则问题的,人们较容易从众;而如果是涉及伦理、道德、政

治等原则问题的,人们不太容易丧失立场。对此彼德罗夫斯基曾

经进行了一个实验。实验以一些四年级、七年级和九年级的学生

为被试,先让他们填写一张问卷,上面有几条关于道德问题的判

断,被试可以根据公认的准则作出回答。一段时间之后,再把包

括这些问题在内的但问题数量更多的问卷发给被试,在他们回答

之前予以暗示,指出其他人都赞成错误判断。结果发现,只有极

少数人接受暗示,而绝大多数人都不改变原来的意见。可见,在

伦理道德等原则问题上,被试往往能坚持自己的判断。

(四)文化差异

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不同民族的成员从众的程度存在差

异。米尔格莱姆(S.MilGAM)(1961)对法国和挪威的大学生进

行了对比研究,发现挪威人比法国人更趋于从众。他认为部分原

因可能是法国文化鼓励独立和个性,而挪威文化则鼓励忠诚于集

体,重视社会责任。后来也有一些研究发现,在不同的文化和社

会背景下,人们所表现出的从众行为是有差异的,说明文化差异

对从众现象确实存在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