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蛋白质变性不一定沉淀,而沉淀不一定变性

2025-04-06 05:57:38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1、蛋白质变性是指光照,热,有机溶济以及一些变性剂(如重金属盐)的作用时蛋白质的空间结构被破坏,使得蛋白质丧失活性,该过程不可逆。

2、沉淀可以是由蛋白质变性从而产生沉淀,也可以是由于盐析。盐析是指向蛋白质的溶液中加入轻金属盐,使得蛋白质沉淀析出,这是由于加入盐降低了蛋白质得溶解度而析出,该过程可逆,加水蛋白质又会溶解.。

扩展资料

一、蛋白质变性的结果:

1、生物活性丧失:

蛋白质的生物活性是指蛋白质所具有的酶、激素、毒素、抗原与抗体、血红蛋白的载氧能力等生物学功能。生物活性丧失是蛋白质变性的主要特征。有时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只要轻微变化即可引起生物活性的丧失。

2、某些理化性质:

蛋白质变性后理化性质发生改变,如溶解度降低而产生沉淀,因为有些原来在分子内部的疏水基团由于结构松散而暴露出来,分子的不对称性增加,因此粘度增加,扩散系数降低。

3、生物化学性质

蛋白质变性后,分子结构松散,不能形成结晶,易被蛋白酶水解。蛋白质的变性作用主要是由于蛋白质分子内部的结构被破坏。

二、引起蛋白质变性的原因可分为物理和化学因素两类。

1、物理因素:加热、加压、脱水、搅拌、振荡、紫外线照射、超声波的作用等。

2、化学因素:强酸、强碱、尿素、重金属盐、十二烷基硫酸钠(SDS)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蛋白质变性

回答2:

蛋白变性不一定就沉淀。只是空间结构的改变,基本的一级结构没有被破坏,一定条件下可以复性。只不过绝大多数条件都相当苛刻。

蛋白沉淀不一定是蛋白质变性。盐析就是例子,盐析也可以让蛋白质沉淀,虽然脱去水化层,肽链未转变为伸展状,二级以上结构为变化。

一般认为蛋白质的二级结构和三级结构有了改变或遭到破坏,都是变性的结果。能使蛋白质变性的化学方法有加强酸、强碱、重金属盐、尿素、丙酮等;能使蛋白质变性的物理方法有加热(高温)、紫外线及X射线照射、超声波、剧烈振荡或搅拌等。

扩展资料:

蛋白质的沉淀发生的原理是由于蛋白质溶液是亲水溶胶,存在着两个稳定因素:电荷和水化膜。蛋白质胶粒上的同性电荷互相排斥,不易凝聚成团下沉;蛋白质表面的许多亲水基团的水合作用形成一层水化膜,在胶粒之间起了隔离作用。

因此,蛋白质在水溶液中,虽分子量很大,但仍能维持稳定的溶解状态。如果能除去其水化膜并中和其电荷,则蛋白质可从溶液中沉淀出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蛋白质变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蛋白质沉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