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形原因。东靠大海,西临大漠,北边严寒之地,南边崇山峻岭,堪称掌中明珠。在冷兵器时代,中国打不出去,外敌也打不进来。这是最主要的原因,同时也是中华文明能够绵延五千年的重要原因。
地大物博,没有打出去的必要。北方草原民族喜欢挑起战争是因为他们缺少生活用品。日本喜欢四处骚扰,是因为地处岛国,资源匮乏。中国一向自认为地处”天下之中“,物华天宝,看不起海外蛮夷,更不会有远征扩张的想法。
文化趋于稳定。在这样一个相对孤立的环境里形成了孤芳自赏的文化和”闭关锁国“的思想。认为无谓地增加领土只能增加管理的难度,造成不稳定因素。
历史上很多强盛的帝国,会进行远征。
古希腊马其顿时期,亚历山大四处远征。
古罗马统一了意大利后又征高卢,耶路撒冷 叙利亚 埃及。
大航海时代更是欧洲各国都开始大量殖民,使得国力飞速发展。
而中国汉 唐时期国力强盛却没有进行类似的大规模远征。与罗马,阿拉伯等帝国以掠夺财富为发动战争动力之一不同,和周边国家有纷争,更多是防御周边少数民族入侵,而不是主动进攻。
关于海上,西汉的时候就已经到百越开辟海上丝绸之路。到了宋代,商人海上贸易更加频繁,泉州已经可以成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只是通商没有最终没有变成产生海上霸权的军事行动,将其变成抢钱的事业。
明朝航海技术发达,却没有像欧洲大航海时期一样,借此迅速发展,建立殖民地。
这种不远征的行为一方面使得社会熵不会过高,整体相对稳定,是文明可以一直流传下来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也使得国家相对封闭。
什么原因使得中国在国力强盛的时候,君主没有选择去大规模远征。
当然这个问题也可用另一个角度考虑,促进古希腊罗马波斯还有地理大发现时代欧洲不断向外扩张的动力是什么。
没有?商朝只控制了河南和周边地区,你以为现在的领土是怎么来的?关键是周朝的扩张方法和西方不同,周朝初期的扩张是以类似殖民的方法,在外部建立类似城邦的小型国家(孟子说公侯皆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则按当时的尺度,公侯之国也不过几百平方公里,不过是现在一个中小型县级行政区域而已),然后随着这些小型国家的不断扩张合并,最后又归属到七国,七国一统后就成了秦这个三百万平方公里的大国。而这就是中国的基本蓝图,之后获取的主要区域是蒙古高原、东北地区、新疆(西域)和西藏,这些地区古代都是非汉族政权直辖地,控制非常松散,直到清朝时期才得以有效掌控。
一个国家的领土面积,并不是越大约好,我中华要开疆拓土,一要看地势,其地险要,一旦落入他人之手,于我中华终是心腹疾患,必夺!二是看其财富,鱼米之乡,资源丰富,得其可有丰厚的经济利益,当夺!三是看其可控与否,打得下来,且能治理下去,可夺!四是看其与我中华、于我百姓有益或无益,弊于利,入不如出者,不该夺!
中国人很早就认识道了这一点,所以少有大规模对外扩张的举动。大唐繁盛一时,然而安西都护到唐高宗时期时,就名存实亡,为何?没有利益!占领当时的西域,不仅不能为大唐带来收益,反而还成为了沉重的负担。明朝屡征安南,不仅无法有效控制安南,还使得国家疲敝不堪,却没有任何收益,最终失败而归,就是如此。
闭关锁国的思想并不是中国人本身就有的,孔子还提倡尊王攘夷呢,鼓励诸侯占领和控制周边蛮夷的土地,为何最后却不在如此?因为限于交通和科学的进步,华夏文明周边有经济价值的喝战略价值的土地,都已经被华人占领了,剩下的都是一些贫瘠而又不好管理的土地,太远的地方又不能实际控制,所以对外扩张就停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