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中国传统文化中“三纲八目”

简述中国传统文化中“三纲八目”
2025-04-07 23:54:11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来自《大学》;
“三纲领”:是指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条目”:是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三纲领”和“八条目”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大学》全文文辞简约,内涵深刻,影响深远,主要概括总结了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以及关于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儒家政治哲学也有系统的论述,对做人、处事、治国等有深刻的启迪性 。
“三纲”,即“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其大意,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三纲”之间关系.首先是“明明德”(即弘扬仁、敬、孝、慈和信等美善的道德思想),然后用“明德”教化百姓(“新民”),最后使天下万民都处于至善。
“八条目”,“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格物”.
其大意: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
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
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己的品性;
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
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
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回答2:

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语出《大学》。《大学》提出了“三纲领”和“八条目”,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齐家、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内在联系。
所谓三纲,是指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它既是《大学》的纲领旨趣,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所谓八目,是指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既是为达到“三纲”而设计的条目工夫,也是儒学为我们所展示的人 生进修阶梯。 纵览四书五经,我们发现,儒家的全部学说实际上都是循着这三纲八目而展开的。所以,抓住这三纲八目你就等于抓住了 一把打开儒学大门的钥匙。循着这进修阶梯一步一个脚印,你就会登堂入室,领略懦学经典的奥义。

回答3:

社会你刘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