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等水产动物的的种类和规格。鱼类对碳水化合物的利 用能力因鱼的种类不同而异。淡水鱼和温水鱼较海水鱼、冷水鱼 对碳水化合物的利用能力强;从食性方面比较,肉食性鱼类消化 道短,淀粉酶的活性低,对伺料碳水化合物的利用能力明显低于 草食性和杂食性鱼类,降低摄食碳水化合物饲料后体内高血糖的 能力较差。草食性、杂食性鱼类对碳水化合物的利用和调节能力 比肉食性鱼类强,这可能是由于草食性、杂食性鱼类摄食碳水化 合物后促进了糖酵解和脂肪合成,并降低了葡萄糖异生速率的 缘故。鱼体的规格也是影响葡萄糖耐受的一个重要因素。鱼体消化 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随生长发育而不断完善,各种激素的分泌和糖 代谢酶系统逐渐健全。多数鱼类在仔鱼阶段的食性为肉食性,然 后才逐渐分化为不同食性。
(1) 碳水化合物的类型。碳水化合物结构的复杂程度影响鱼体对其利用状况。研究表明,鱼类对大分子糖的利用性要好于小分子糖。葡萄糖等单糖结构简单,不需要分解就可直接被肠道迅速吸收进入血液,而淀粉等复杂碳水化合物则需要消化酶逐渐分解后才能进入血液,因而鱼类对葡萄糖等单糖的吸收率高于糊精和淀粉。由此推测,由于消化道吸收单糖的速率快,若鱼体内的糖代谢酶活性尚未充分上调,可能导致鱼体对糖的吸收速率大于分解和转化速率,造成糖流向相对过剩,从而降低鱼体对碳水化合物的利用。而复杂糖类吸收速率慢,鱼体有足够的时间调高分解转化速率,因此许多鱼类利用糊化淀粉和糊精要好于利用葡萄糖等构型简单的碳水化合物。纤维素作为一种难以消化吸收的多糖,反过来会影响鱼类等水产动物对其他糖源的利用。一般认为,粗纤维能缩短鱼类等水产动物消化道排空的时间,从而降低鱼类等水产动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率,但真鲷对饲料中糊精的利用性却随着伺料中粗纤维含量的增加而提高。这是由于粗纤维能降低真鲷对糊精的吸收速率,从而提高了糊精的利用率。鱼类胰岛素和糖代谢活性升高较慢,纤维素降低肠道对葡萄糖的吸收速率,可以一定程度改善鱼类对糖的利用;但同时纤维素缩短胃排空时间,影响肠道对葡萄糖的吸收率,不利于鱼类对糖的利用。两者作用的大小可能是决定纤维素产生不同影响的原因所在。
(2) 碳水化合物的含量。鱼类利用低碳水化合物伺料的能力比利用高碳水化合物伺料的能力强。
(3) 碳水化合物的加工方式。碳水化合物的加工方式会影响其消化率,生淀粉抑制消化道淀粉酶活性,经过糊化处理后可以降低淀粉结构的复杂性,消除淀粉酶抑制剂,提高鱼体对其消化率,淀粉的糊化程度影响鱼类对其利用。
(4) 投喂频率。一般认为,在日粮水平相同的条件下,连续投喂或增加投喂频率有利于提高鱼类对饲料碳水化合物的利用。一方面,增加投喂频率可缓解鱼体肠道消化酶活性相对不足;另一方面,增加投喂频率可降低鱼体在摄食后短期内对糖的相对吸 收量,有利于鱼体将吸收的糖氧化逐渐分解或转化为脂肪储存。
(5) 环境温度。一般来说,温水性鱼类利用碳水化合物的能 力要高于冷水性鱼类。温度影响鱼类对碳水化合物的利用和耐受 性,可能与稳定影响鱼体能量代谢水平有关。考虑到温度会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可以推测温度对鱼类利 用碳水化合物的效应:
①温度升高加速了鱼体对饲料碳水化合物 的消化和吸收速率,可能加剧碳水化合物吸收过剩的程度;
②温 度升高提高了鱼体的能量代谢水平,有利于增强氧化分解糖功能 的能力。当效应①小于效应②,温度升高有利于提高鱼体对碳水 化合物的利用能力;当效应①大于效应②,温度升高不利于鱼体 利用碳水化合物。在不同的鱼类和不同的温度区间,效应①和效 应②的相对大小可能存在差异。
(6) 能量代谢水平与碳水化合物利用的关系。鱼类的能量代 谢可分为标准代谢、活动代谢和特殊动力作用。能量代谢水平对 鱼类的食欲、生长、社群地位等都有重要作用,也可能影响饲料 碳水化合物的利用。能量代谢水平依赖于食物的质和量.与食 物的营养成分有关。肉食性鱼类摄食碳水化合物后,肝脏糖酵 解和糖异生途径可能同时保持着活跃水平,动物体同时进行活 跃的糖酵解和糖异生反应,结果可能导致无效循环,能量消耗 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