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知兴复汉室就像中彩票,诸葛亮为何执意北伐?

2025-04-07 18:29:46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蜀汉与魏国的国力相差很大,以诸葛亮谨慎的性格,不大可能抱着侥幸的心理,希望通过天赐的运气能够兴复汉室。那么诸葛亮执着北伐,是因为他穷兵黩武吗?

窃以为诸葛亮执意北伐,原因有三:

其一,报答先帝刘备的知遇之恩。

希望“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这在他的《出师表》中表现的最为明显。事实上诸葛亮不仅仅是为了报答刘备的恩情,恐怕兴复汉室也是诸葛亮自己的政治理想。既要报恩,全了君臣之义,又要天下布武,实现自己的宏愿。

其二,不得已而为之,寄希望于万一。

西蜀地方偏狭,人才不足,人口、资源都无法和曹魏相比,比之东吴甚至都有所不足。原本拥有荆州之时,是西蜀国力最为强盛的时候,但是随着关羽、张飞的逝去,荆州的丢失,刘邦为报仇伐吴的惨败,将蜀国的辛辛苦苦积攒的那点国力虚耗大半。

诸葛亮和刘备都不是坐以待毙的人,相信事在人为,刘备在《诫子书》中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可知他是一个非常勤奋,善自砥砺的人,用《易经》上的话说,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诸葛亮则“自比管仲、乐毅”,前者将内乱后的齐国扶上霸主的地位,后者帮助弱小的燕国差点灭亡强大的齐国。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是为何?应该说当时的民心、士子之心还是在大汉。黄巾起义不过是汉武之后土地兼没有得到抑制,东汉之后豪强地主地位更加巩固的必然结果,却也没有提出一个“彼可取而代之”,想要推翻汉朝的政治愿景,这场流民暴动没有吸引任何读书人的参与,也没有形成一个政权,最终失败。

即便是随后出现的地方割据,其名臣宿将也多有匡扶汉室之心,只是分裂局面已成,形势比人强,在重新统一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新的霸主,而新的天下之主,又必然会取代旧主,这是无可避免的。即便如此,曹操至死不敢称帝,也是怕千秋骂名。

刘备、诸葛亮的奋斗,不能仅仅从个人野心来看,更像是为了大汉最后的光辉流尽自己最后一滴热血。刘备一路走来靠的不是高官厚禄笼络一大批名将,而名将愿意追随刘备,追随大汉帝国最后的希望。

其三,为了整合西蜀政权的内部矛盾。

西蜀政权是刘备带领的荆州派和刘璋手下的东州派,加上西蜀本土的势力联合建立的。本来刘备健在的时候,一切都还好说,自从关羽大意失荆州,刘备夷陵战败之后,荆州系元老死伤惨重(关羽、张飞、黄忠、马良等皆亡),刘备原来的荆州派实力大损,难以压制西蜀本土势力。

为了平衡各方利益,刘备托孤的时候就以诸葛亮为首,以东州派的李严为次,协同办理西蜀政权的内政外交及军事。诸葛亮不断北伐,始终将蜀汉的军权牢牢抓在手里,更希望打下雍州、凉州,以改变蜀汉政权僧多粥少的局面,减少矛盾,增加问鼎中原的机会。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马谡也是荆州派,本身被当做接班人来培养,为何一次犯错就要处决,恐怕也是担心贻人口实,造成东州派和本土势力的不平衡而不得已而为之,简言之就是一碗水要端平,否则何以在三派联合的政权中保持平衡,又何以服众。

诸葛亮后来在北伐途中发现了姜维,姜维是凉州人士,诸葛亮将政权托付姜维不仅仅是姜维的才能出众,也是为了平衡本土势力和蜀汉政权的考虑。

正是因为诸葛亮的政治才具,在三国政权中,蜀国是内乱最少的。曹魏的内部斗争最终导致司马氏的崛起,东吴的内乱造成了大量流血事件,唯有蜀汉政权保持了相对稳定,而且是在刘禅这位公认的“庸主”执政下实现的,这离不开诸葛亮的政治布局。

诸葛亮长于理政,治理西川功劳卓著,虽然多次用兵无功而返,但是蜀人不仅没有不满,诸葛亮去世之后,几乎所有的蜀人都为诸葛亮恸哭服丧,千年之下,白布仍不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