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兰陵王,我就自然而然想到美男子这个词,历史上的兰陵王是个确确实实的高富帅,不仅相貌能够吸引一大票粉丝,才能也是国之重器,这样一位上天的宠儿,确实令人好奇他最后的结局。
史书上记载“北齐兰陵王长恭,才武而面美,常着假面以对敌。尝击周师金墉城下,勇冠三军,齐人壮之,为此舞以效其指麾击刺之容,谓之《兰陵王入阵曲》”。世人皆言他貌美,按照现在的审美来看,应该就是小鲜肉那种类型,长得比较女性化,看上去人畜无害,这样一位小哥哥上阵杀敌总有种镇不住场面的感觉,所以兰陵王常在战场上戴上鬼面具。这样一位人才却是被冤死的
据说有次皇帝召见兰陵王,相当于领导人慰问,关心,皇上表达兰陵王在战场上出生入死很辛苦,称赞他勇猛,然后让他注意安全之类的话,帝王之术无非如此,然而此时兰陵王口误啊,说,这是我的家事,口误毁一生啊,此时兰陵王战功累累,朝堂之上都巴结他,加上百姓也敬佩他,为将者,最怕功高盖主,引来帝王猜忌,此时又说出这样的口误,嫌死的不够快吗?帝王生性多疑,想了想,最终还是留不得此人。
兰陵王也有察觉,后来他故意抹黑自己,定阳之战时他常常收取贿赂,为了打消帝王的猜忌,但是这样并不能让帝王放弃除掉他的决定,最终赐下一杯毒酒,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兰陵王也没有去解释什么,既然帝王起了杀心,再多辩解也是无济于事,况且以兰陵王的忠心来看,他也不会抗旨。兰陵王辉煌又短暂的一生就这样结束了,留给世人的只有叹息。
兰陵王死后,北齐也没撑多久,就被灭了,我心疼的,是这位本该更辉煌的将军,就这样含冤而死。
谢邀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功高盖主,祸必降之。人生辉煌的顶点,往往可能是悲剧开始的起点。对兰陵王而言,最大的悲哀就是出生在一个疯狂得近乎变态的帝王家族。北朝自建国以来,短短二十八年间,就换了六代皇帝,叔侄之间彼此折磨,兄弟之间相互惨杀,一个比一个短命,一个比一个疯狂。尽管兰陵王容貌柔美、军功显赫,终其一生小心翼翼,想尽一切办法避祸自保,可依然无法改变他的悲剧式宿命。
《北齐书》载:长恭“历司州牧、青瀛二州,颇受财货。”门口常有行贿的人进进出出,搞得老百姓说三道四。但贪人钱财的目的是什么,不得而知。据他自己讲,是为了自污其名,免遭朝廷忌恨。邙山大捷后,武成赏其功,为他买来美妾二十人,可他“唯受其一”,就是害怕太过张扬,遭人嫉妒。又载:长恭“有千金责券,临死日,尽燔之。”也就是说在他临死前,烧掉了别人所有欠他债的借据。从他待人处事、宽厚仁义的性格特征来看,不象是一个贪财好色的人。不少史家认为高长恭是故意贪财自污,以求避祸之。
《北齐书》载:及在定阳,其属尉相愿谓曰:“王既受朝寄,何得如此贪残?”长恭未答。相愿曰:“岂不由芒山大捷,恐以威武见忌,欲自秽乎?”长恭曰:“然。”相愿曰:“朝廷若忌王,于此犯便当行罚,求福反以速祸。”长恭泣下,前膝请以安身术。相愿曰:“王威名太重,最好在家养病,别干预政事了。”生活在这样恐怖的帝王家庭,不紧张也不行。从此,长恭每遇战事,便称病不出。故意“有疾不疗”,以求借此避祸。一次,江淮寇扰,兵事告急,他害怕再次拜将,竟埋怨自己:“我去年面肿,今何不发。”真是恨不得自己把自己的脸打肿冒充病人。
北齐后主高纬性格懦弱,与他的列祖列宗相比,荒淫有余,残暴稍次之,不过杀起自己的亲人来,却毫不手软。公元565年的一天,高纬在与兰陵王谈及邙山之捷时,颇有人情味地说道“入阵太深,失利悔无所及。”兰陵王听到自己的皇弟如此心疼自己,内心不免激动、热乎,深情
地回了一句“家事亲切,不觉遂然。”正是这句表亲近、表忠心的话为他招致了杀身之祸。史载:“帝嫌其称家事,遂忌之。”因为在小心眼的后主高纬看来,家事是我高纬的,不是你高肃可以随便说的。开始猜忌拥有兵权的兰陵王是否想取而代之,想把“国事”变成“家事”。
兰陵王说错话后,深感大难将至,整日惶恐不安,尽管一再低调行事,刻意淡化自己,但终是躲不过“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悲剧宿命。武平四年(公元573年)五月的一天,后主高纬派使者看望皇兄高肃,送来的礼物竟是一杯毒酒。兰陵王悲愤至极,对自己的爱妃郑氏说:“我忠以事上,何辜于天,而遭鸩也!”郑妃劝他说:“何不求见天颜?”天真的郑妃以为可能只是兄弟之间的一场误会,只要高肃向皇帝求情,就可能讨回性命。而兰陵王自己心里明白,向后主高纬讨个说法根本没有用。一年前,和自己一起出生入死的重臣老将斛律光,不也是无辜被引诱入宫、用弓弦残忍勒死的吗?万念俱灰的兰陵王,扔下一句“天颜何由可见”,遂将鸩酒一饮而尽,毅然决然地离开了这个乱糟糟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