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禅问的是“丞相去了,你的后代该如何处之”,这一句话就让诸葛亮明白了刘禅之前并不是真的“扶不起的阿斗”。
之前写过回答,刘禅是否真的是一无是处还是大智若愚,我觉得在刘禅所处的历史环境下,也许装傻充愣是保全性命最简单轻便的方法了,毕竟只有留着青山在,才能有柴烧。事实也证明,刘禅虽被后世耻笑了几千年,但是他确实是在位时间较长的君王,即使在亡国之后,还能偏安一隅,安然存世。三国乱世,狼烟四起,民心惶惶,能做到如此,绝不是简单的一句傻人有傻福可以解释。
在刘备白帝城将刘禅托孤给诸葛亮之后,诸葛亮也是兢兢业业,事必躬亲,事无巨细。其实在托孤之时,刘备也曾试探过诸葛亮,说若刘禅不中用,你诸葛亮便可取而代之,这无非是在诸葛亮忠心与否的边缘疯狂的试探,诸葛亮绝顶聪明,自然也是心知肚明,所以一直尽心的辅佐着刘禅,多次亲自北伐,以证明自己对刘备及对汉室的忠诚。但是伴君如伴虎,即使一心至诚,也未免能取得君王的绝对信任,果不其然,在诸葛亮气息奄奄躺在五丈原的床榻之上时,刘禅的一句:丞相若离去,子之后代该如何是好,让诸葛亮更加印证了自己的想法,刘禅自然不傻,所谓的傻,无非是掩人耳目,蒙惑于世,是为自保。
所幸诸葛亮早做好应对的万全之策。他字正腔圆一字一顿地说,臣有桑树500棵,还有良田15顷,足够我的家人生活了。作为一朝名臣,名誉天下,在即将离世之前所挂念的却是自己的家人能够平平安安,不求富贵,不求名望,只想保他们一世安全无虞。生,忧于国事,死,念及家事。刘禅听后为之动容,在他有生之年,也算完成了对诸葛孔明的承诺。
刘禅问,“倘若你死之后,你的儿子该如何处置?”诸葛亮听到这个问题后,这才明白,刘禅以前一直在装傻。
刘阿斗问诸葛亮:“你死以后你的儿子们怎么办”?其实就是让诸葛亮做出选择,如果留下来就是有叛逆之心
阿斗问诸葛亮,以后谁能当丞相,诸葛亮觉得阿斗可以为自己的未来担忧了。
陛下问丞相之子将安处。这句话说明阿斗已经在为将来考虑,而诸葛亮子孙的结局似乎已经注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