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攻打东吴发动夷陵之战,当时蜀汉上下群臣没有一个赞同的,因为这个时候攻打东吴其实对蜀汉并不有利,可是刘备一意孤行,不过当时刘备虽然没有听取赵云的建议放弃攻打东吴,但是他却安排赵云出任江州都督,这是刘备做留的后路,最后刘备惨败之时,正是赵云过来营救他,也正是赵云及时进军永安,东吴才没有机会攻占永安,蜀汉才能迅速击败东吴的追兵。
刘备发动夷陵之战的时候,起初因为东吴没有准备,刘备节节胜利,不过当初他要攻打东吴的时候,蜀汉群臣是不赞同的,因为蜀汉与东吴之前有联盟,即便联盟破裂,也不至于马上刀刃相见,最主要的是蜀汉实力最弱,当下最好的战略便是与东吴相安无事,北上伐曹魏,东吴虽然不和蜀汉同盟,但是也可能会乘机也向曹魏发难。
但是如果蜀汉与东吴开战,那么如果打败了,蜀汉便有被灭掉的危险,即便不被灭掉,实力也会大减,如果蜀汉要是成功了,曹魏可不会放任蜀汉强大,马上曹魏便会南下攻打蜀汉,这个时候,蜀汉也不能控制好东吴,只能劳民伤财空欢喜一场后,逃回蜀地,得不偿失。
所以当时蜀汉群臣不建议刘备攻打东吴,可惜刘备不顾众人劝诫非要攻打东吴,不过当时他也留了后路,便是安排赵云出任云州都督,如果他败了,赵云可以第一时间来救自己,防止东吴南下攻打蜀汉,如果他胜了,曹魏的大兵要是真的攻打刘备,赵云依旧是蜀汉的一条防备线。
刘备不顾赵云的建议,发动夷陵之战是一时冲动?他早准备了退路!
甜姐说史
公元221年4月,刘备在成都登基称帝,三个月后,刘备打算东征孙吴,以报关羽身死和孙权夺取荆州之仇。当时赵云并不认同刘备的决定,于是他上奏刘备,称曹操才是国贼,孙权并不是。因此蜀汉应该先灭掉曹魏,只要曹魏被灭,东吴孙权定然会对蜀汉俯首称臣,虽说此时曹操已经去世,但是曹丕篡汉称帝,早已引起民愤,此时正是利用民愤的大好时机,蜀汉应当先占据关中,随后占据黄河与渭水上游以讨伐逆贼,那时关东义士将迎接蜀汉王师的到来。若讨伐东吴,那战事开启后一时间将难以停止,因此讨伐东吴并非上策。然而刘备并没有接纳赵云的建议,依旧发动了对东吴的夷陵之战。
事实也确实如赵云所说,刘备发动夷陵之战后,战事最初进展顺利,蜀军一度攻打至秭归,但孙权派出陆逊阻击蜀军后,蜀军的进攻逐渐变得困难,战事也拖了一年之久,最终,蜀军被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刘备大败而归,蜀汉不仅折损了大量百战老兵,更是有无数高层官员将领命丧归国途中,蜀汉国力锐减,那刘备当时不顾赵云的建议,发动夷陵之战,真的是一时冲动吗?
从战局的结果来看,刘备似乎真的被愤怒冲昏了头脑,因而发动了这场对蜀汉产生了近乎毁灭性打击的战事,但仔细看看刘备的举措,其实很容易能发现,刘备绝非毫无准备。在战事爆发后,蜀军撤退到鱼复,刘备在此之后,他还下令将鱼复改为永安,率领大军驻扎于此,足见刘备把永安定位为他眼中的底线。而这样的军事行动,也让孙权坐立不安。可见刘备在止损上做到了最好。
不仅如此,刘备还让赵云都督江州,为什么会有这么一个任命呢,因为当时刘备招张飞率军至江州时,张飞遇刺身亡,刘备这才会命赵云前往江州。要知道江州如果有失,蜀汉不保,因此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刘备在未听从赵云建议的同时,还让赵云坐镇江州,足见刘备并没有被愤怒冲昏头脑,同时也表现出刘备依旧对赵云十分信任。而在夷陵之战战败后,也是因为赵云及时率军进驻永安,才得以迅速击退东吴的追兵。
笔者认为,刘备未虑胜,先虑败,将赵云调往江州,足见他早已为战事准备了退路,因此夷陵之战绝非刘备意气用事,而是他深思熟虑后才做出的决定。
刘备不顾赵云的建议发动夷陵之战,并不只是一时冲动,他早就准备好了退路。他安排赵云出任云州都督,就是为了防止自己兵败而无路可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