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想必早已经家喻户晓了,其杰出的政治、军事才能令后世惊叹。都说“虎父无犬子”,但孔明的儿子却并无大用,一生仅得“忠孝”二字。司马懿和诸葛亮同为丞相,同他的儿子相比,孔明之子便显得有些草包了,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司马懿,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是辅佐了魏国的托孤辅政之重臣,后期成为掌控魏国朝政的权臣。由此看来,他与诸葛亮可以说是旗鼓相当,二人也经常作为敌对势力在战场上相遇。司马懿育有九子,分别是晋景帝司马师,晋文帝司马昭,平原王司马干,汝南文成王司马亮,琅邪武王司马伷,清惠亭侯司马京,扶风武王司马骏,梁孝王司马肜以及赵王司马伦。
这可见,司马懿的儿子可以说是个个都是人中龙凤,尤其是那句“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更是侧面写出了司马昭的不凡。相比之下,诸葛亮的儿子就显然不够看了。传闻诸葛亮育有三子一女,由于其中有一个是义子,还有两个正史中并无记载,在此便不进行讨论。
单说袭爵了武乡侯的诸葛瞻。延熙七年(244),诸葛瞻担任羽林中郎将,因为父亲诸葛亮的原因,每当朝廷颁布一项好的政令,尽管不是诸葛瞻建议倡导,百姓们也都会互相转告说:“这是诸葛武乡侯所提倡的。”因而诸葛瞻的美名受到过分渲染,有些名过其实。后绵竹御敌,诸葛瞻不听黄崇速占险要的建议,坐失兵机,出城与邓艾决战,兵败被杀,绵竹失守。后主刘禅出降,蜀国灭亡。徒留一句“吾内不除黄皓,外不制姜维,进不守江油,吾有三罪,何面目反?”
其实,造成这样的局面也不能怪诸葛亮。诸葛亮一生为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其46岁时才得一子也就是诸葛瞻,但是诸葛亮却忙于社稷,根本没有时间抚养教育这个儿子。更让人遗憾的是,在诸葛瞻八岁时,其父便积劳成疾逝世了,只留下了一封《诫子书》作为最后的礼物。
那么《诫子书》讲了什么呢?让我们来看看:“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从文中可以看作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但是,文中仅仅是教导了儿子如何成为一个君子,在蜀汉如此危难之际,单单成为一个君子显然无用,对于没有父亲教导的诸葛瞻,我们又如何去希望他成大器呢?因此相比总是将儿子带在身边教养的司马懿,诸葛亮的儿子差一大截也就可以理解了。
因为诸葛亮常年为了辅佐刘备匡扶汉室疏忽了对自己儿子的教育,而司马懿却是成天带着儿子行军,因此比诸葛亮的儿子更优秀。
因为诸葛亮一直在忙于蜀汉的政务和军事,没有多余的时间来培养自己的后人,所以诸葛亮的儿子资质平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