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建立后,仍然有雄才大略之人出现,知识春秋战国时期作为中国的文化轴心时代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力比较大,人们关注度比较高,让人有一种错觉,认为大才、大志之人消失了一样。实则不然。关键是此处所说的大志、大才指的是哪一层面的呢?
科举制的历史作用
科举制是随着时代需要而产生的人才选拔机制,也随着时代的进步被废除,在历史上产生过非常积极的作用,但是后来走向了僵化。这种制度执行的前期对人才的收拢选拔产生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因为这项制度根本上改变了垄断式的人才选拔风气,让真正有才华的人能够有机会参与到社会管理事业中来。科举制僵化地人才选拔方式是明清时期才走向堕落的。
科举制时代的雄才大略之人不在少数
科举制原本是一种相对公平的人才评价机制,这个时代维持了一千三百多年,这期间也出现了很多雄才大略之人,比如王阳明。
王阳明是明代心学的集成者,他不再把孔孟之道当成是一成不变的戒律,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的哲学命题和方法论,倡导思想和个性的解放,他一天下苍生为己任,怀着圣贤之心,引导世人立志、行德,充满着人生的智慧。
他创立的阳明心学是中国思想史上重要的学说之一,继承了历代以来的思想精髓,至今都有很大影响力,读王阳明的书,可以从他的人生经历中汲取精神力量,增长才干,培养智慧。我觉得题主说的可能指的是这一类地大才、大志,如果不限于此则有更多的例子。
时代不同,不应拘泥于一个时代的窠臼,每个时代都其与众不同的地方,大才、大志也要从历史长远的发展角度来看,就好比人们觉得唐诗之后再无好诗一样,其实明清也有一些很好的诗词作品。
因为他科举制度太过于严厉了,而且对于科举成功的人,他们的收入也有所减半,因此在春秋战国时期就不再怎么出现人才了。
科举制确立后,更多的是给人的局限性,被框框圈圈在一个小圈里面,才能没有得到最大化的释放。
因为科举制更多是儒家的学说。而春秋战国时期是百家争鸣,各种思想的碰撞才可以产生更多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