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有预留性质的无字碑
如曹魏黄初元年(公元220年),魏文帝曹丕下令重修孔子旧庙,庙中立有孔子像,以及两侧的弟子像,又“庙立七碑,二碑无字”。又如安徽凤阳明太祖朱元璋劳老家的皇陵,在二百多长的神道上起点两侧各立两座高大的石碑,均有碑亭蔽护,一是朱皇帝亲撰的《皇陵碑》,一是自刻立之日起就不着一字的无字碑。说起来,明代皇陵的无字碑最多,献、景、裕、茂、泰、康六陵,直到1536年才建成碑亭立起碑,而嘉靖皇帝只想“成仙”,无心撰写碑文,直到他死去,六陵之碑仍是空白。嘉靖以后,历代皇帝只图享乐,疏于学问,自己不便写,干脆就不写了,因此十三陵中留下那么多无字碑。
◎自然和人为原因形成的无字碑
前者如郦道元《水经注》中就记录了不少这样的古碑,如晋阳城南介子推祠的石碑,九嶷山大舜庙前的石碑等等,他当时就说“今文字剥落,无可寻也”,“文字缺落,无可复识”。后者如苏州玄妙观无字碑,出自大名鼎鼎的明建文皇帝的侍读大学士方孝儒之手,那是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方孝儒写的一篇记。银钩铁划,大气磅礴。可是后来因方孝儒违抗圣命,不肯为篡权夺位的明成祖朱棣草拟登位诏书,因此被株连九族,连立在玄妙观里石碑上面的手书也未能幸免,被全部铲除,成为了无字碑。
晋中降曌,戏出名门。美艳卓群,慧智兰心。
君恩降泽,龙颜悦媚。三年为尼,一朝尊后。
从君侧畔,二圣紫宸。天后则天,君临武周。
兴农固本,是举唯才。文治安内,武功攘边。
前呈贞观,后启开元。天妒之英,女辈之极。
让后人去评价她的功过是非 因为她当政确实有改善国家状况的一面 也有阴毒的一面 立无字碑一 也许是说自己功劳太大 无法描述 二 就是让后人来评价吧 我同意这种说法。
话说当时由于政府工作很繁忙就把她这个碑文的事情给耽搁了 等后来记起来的时候 就安史之乱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