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复仇》想表达什么思想

看得不是很懂,顺便问一下文中的和尚是个怎样的角色?
2025-04-05 07:43:09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汪曾祺《复仇》想表达了认为人的存在不应该受外物所累,切己向内寻求真正的自我,表达了大爱,当年还在成长的孩子们不要因为上一代的仇恨而蒙蔽了双眼,仇恨已然终止,留下的是祈福和希望的思想。

《复仇》是汪曾祺早期的作品,讲述了一个"遗腹子"为父报仇大半生最终放弃报仇的故事,更深层次上作者是要通过这个故事来表达自己内心对整个民族的良知,希望民族的下一代能够放下仇恨,谨记祈福和希望。

本文从作品的主人公"复仇者"和写作者汪曾祺老先生两个方面,通过对作品内容本身的分析和对王老先生生平性格的了解,去分析《复仇》的表意内涵,以及一个作家的大爱。

扩展资料:

《复仇》小说后段:

“他简直忘记自己背上的剑了,或者,他自己整个消失,只剩下这口剑了。他缩小,缩小,以至于没有了。然后,又回来,回来,好,他的脸色由青转红,他自己充满于躯体。剑!他拔剑在手。忽然他相信他的母亲一定已经死了。”
这段话表现的就是矛盾后的顿悟和超然。

汪曾祺,江苏高邮人,1920年3月5日出生,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汪曾祺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作品有《受戒》《晚饭花集》《逝水》《晚翠文谈》等。

1935年秋,汪曾祺初中毕业考入江阴县南菁中学读高中。1939年夏,从上海经香港、越南到昆明,以第一志愿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1950年,任北京市文联主办的《北京文艺》编辑。1961年冬,用毛笔写出了《羊舍一夕》。

1963年,发表的《羊舍的夜晚》正式出版。1981年1月,《异秉》在《雨花》发表。1996年12月,在中国作家协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推选为顾问。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汪曾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