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蟹池中 浑水有哪些原因、怎么办

2025-04-11 17:44:41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一、饵料投喂不足。通常下午水会浑的严重些,第二天水会变清。河蟹因为摄食不足,会提前出来觅食活动,导致水体发浑。可适当加大小鱼、颗粒饵料、青饲料等的投喂量,即可解决,如果饵料中所含营养物质达不到河蟹的营养需求,如蛋白质含量过低、缺少微量元素等也会出现这种情况。早期要加强河蟹的投喂,必须多投喂些高蛋白饲料,如小鱼、小虾、全价饲料等。在饵料中添加蟹病康、多微等来满足河蟹的营养需求。
  二、清塘不彻底,池中杂鱼、龙虾较多,引起池水发浑。池塘中鱼、龙虾等因饲料缺乏或有寄生虫寄生,导致其活动加强,引起水浑浊。预防改进方法:可以适当增加混养鱼虾的饲料投喂量,以供应充足的饲料。用茶饼进行再清塘,清除池中野杂鱼,3天后用肥水精华2亩*米/袋进行水色培育,可有效避免长期浑水现象。可用适量茶籽饼进行清塘或饲料中加入杀灭野杂鱼而又对虾蟹安全的药品(如清塘2008、杂鱼克星等)。
  三、水草过少,或没有水草。一般早上浑得严重些。河蟹经过一个晚上的活动,找不到栖息地方,会不断打洞,导致水体发浑。必须种好水草,保证槽沟中有充足的水草给河蟹栖息,水草少的要及时补栽或补种。不能投放草鱼、鳊鱼等草食性鱼类,如有投放必须及时捕起。
  四、河蟹放养密度大,槽沟面积太小。有的养殖户不知道成活率而多次补放。七月份之前,河蟹主要还是在槽沟中栖息,随着河蟹的不断生长,槽沟的空间不够河蟹栖息,河蟹会频繁活动,导致水体发浑。应适当扩大槽沟面积,并种植好水草,保证槽沟中有充分的空间给河蟹栖息。
  五、大雨后,河蟹池中水质的PH值等指标发生变化,河蟹应激较大,水体出现翻浆,导致浑浊。突然降雨,导致上下层水产生“对流”,底层有害物质被带到水面。同时雨水将塘边的泥土冲入水中导致了水体浑浊。用应激灵一袋用3亩,可迅速改善该情况,然后用净水先锋絮凝水体泥沙,最后用氨基酸钙肥培养藻类。
  六、底质或水质出现恶化,导致河蟹频繁活动。先用底居安或底改冠军进行底质改良,然后用应激灵或抗应激维C进行水质调节。
  七、天气变化大,气温不稳定,浮游藻类死亡,导致缺氧,或浮游动物(以轮虫居多)爆发性繁殖,大量摄食藻类,细菌大量繁殖,导致池水浑浊呈现乳白色或米汤色。首先要用阿维菌素(如神力、恒威混安等)杀死池中大量的浮游动物,3天后再按8亩*米用氨基酸钙肥1袋进行水色培育,以在短时间内将藻类培育起来。
  八、水位较浅,透明度大,天气变化大,水质情况不稳定,河蟹应激大,活动频繁,导致水质发浑(尤其今年干旱严重,显得更为突出),可适当加深水位,同时使用氨基酸钙肥或颗粒肥水王进行藻类培养。
  针对池塘环境因素导致的水体浑浊,应区别不同情况灵活处理。由浮游植物少引起的水体浑浊,应及时补充浮游生物,可补充富含硅藻、小球藻的水体,同时适当追施生物肥料,保持水体的“肥、活、嫰个、爽”;由水草偏少原因引起的水体浑浊,在使用生石灰或芽孢杆菌调清水体的同时,大量补充轮叶黑藻、苦草、金鱼藻等优质水草;由淤泥厚引起的水体浑浊,最好在清塘时清除过多淤泥,同时在5~8月每10~15天使用一次底质改良剂,定期改良底质。
  在养殖过程中很多情况都是同时出现的,如连续天气闷热,水中溶氧较少,氧债增加,继而雷雨过后,藻类出现死亡导致水体缺氧;藻类死亡后腐烂,消耗氧气,从而进一步导致水体缺氧,并且败坏水质,使水质发黑。针对这些情况,应采用综合调控方法:第一天换一部分水,然后加深水位,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增氧;第二天施用过磷酸钙;第三天或第四天施用生物制剂。在具体运用时,要有针对性地选择水质调控方法和投入品,以达到较好的调控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