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A股市场的历史表现,当股市投资环境明显回暖,甚至处于牛市阶段,往往会迎来IPO高速发行的契机,而在此期间,不少大型IPO也会先后发行上市,并利用活跃的市场环境来达到消化市场恐慌情绪的目的。与之相反,当市场投资环境处于比较低迷,乃至深处熊市低迷期之际,股市IPO的进程也大大减缓,甚至还会存在停发的情况,并试图借此达到刺激股市投资信心的目的。
然而,对于现阶段的A股市场,在股市低迷时,反而存在融资需求旺盛,并加快安排企业上市的迹象,这对本已降低冰点的投资信心构成进一步地冲击。在实际情况下,虽然时下A股市场有IPO新规的实施,但取消预缴款申购机制并未完全消除新股IPO融资的抽血压力,而在高速IPO的背后,实际上也意味着限售股堰塞湖的问题还会陆续而来,即使有减持新规的配套落实,也只是把集中抛售风险进一步延后,而并没有把风险完全消除。
“中小企业多,融资渠道少”,这是国内市场这些年来的真实写照,且这一问题至今并未得到有效地减缓。然而,从近年来的股市扶贫,到独角兽企业的加快上市等现象,却从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政策引导企业上市的迫切感,试图让股市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得到更充分地发挥。
但是,对于股票市场本身而言,过于注重融资并不可取,而缺乏了持续活跃的股市投资环境,过度融资反而透支掉股市的投资信心,而当股市投资信心降至冰点后,市场又不得不想方设法提振市场的投资信心,而后再完成股市融资定位的使命,并由此形成长期恶性循环的现象。
实际上,对于股市融资功能的发挥,确实需要紧盯市场投资环境的变化情况,而后作出灵活地调整,而不是过快消耗掉艰难积累起来的股市投资信心。由此可见,虽然股市被赋予了重要的融资定位使命,但只有实现股市投资与融资功能的持续均衡发展,才是股市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而这也是满足股市持续发挥融资功能的最大前提。
转自今日要闻郭施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