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虽然器重马谡,但是依旧不肯给他将功补过的机会。不是为了诸葛亮自己的私心,也不是为了面子,而是为了蜀国江山政权的稳定不得不做出来的无奈选择。
第1次北伐失利,那时蜀汉的政权也是风雨飘摇。如果不立下法度,以后诸葛亮的执政之路也会更加难走。这种情况不同于关于当年的华容道,那时刚好在赤壁大战胜利以后,上下一片喜气洋洋。关羽虽然立下了军令状,但也不可能真的将他斩杀以示君威。
诸葛亮斩杀马谡的时候,蜀汉政权已经衰败了,后期没有什么人才。曾经叱咤疆场的五虎上将,有的死了,也有的老了,所以才有了蜀中无大将的说法。诸葛亮再痛惜人才,也要挥泪斩马谡。
斩了之后蜀汉也一蹶不振,人才匮乏是蜀汉最终走向灭亡的最大的根源。
我们再来回顾一下马谡是怎么作战的,诸葛亮第1次北伐时把重镇街亭交给了智勇双全,但是却没有独自带兵经历的马谡。马谡长期缺乏实战经验,并没有固守城池,而是把营寨驻扎在了山上,这个策略对于一般的敌将有效果。可惜他遇到的是魏军的名将张郃,打了多少年仗,张郃还看不出马谡的心思吗。
张郃在战场上立马抓住机会拿下街亭,杀的马谡落荒而逃。罗贯中在三国演义当中还添油加醋写了一篇空城计,历史上虽然没有空城计这回事,但却让诸葛亮大惊失色,损失惨重。好不容易逃出来的马谡,遇到诸葛亮之后也被下令斩首。
马谡是诸葛亮心目中设定已久的继承人,延续自己政策的执行者,萧规曹随的最佳继任者。这样一个重要的位置,容不得半点失误,因为失误就意味着信任和权威的减损。
诸葛亮虽然器重马谡,却不肯给他将功赎罪的机会,不是为了一己私心,更不是为了面子,而是为了政权的稳定,不得不做出来的无奈的选择。
因为诸葛亮要依法治蜀,争夺天下归一的战争不是一天两天就打完的,如果在这种情况下放过马谡,那军法就废了。
因为第一次北伐的失利,正是蜀汉政权风雨飘摇的时候,如果不立下法度,以后孔明的执政之路将会非常难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