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逊,本名陆议,字伯言,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三国时期吴国政治家、军事家。
建安八年(203年),陆逊入孙权幕府。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陆逊参与袭取荆州。
章武二年(222年),孙权以陆逊为大都督,在夷陵火烧连营击败刘备,一战成名。
黄武七年(228年),陆逊取得石亭之战的胜利。黄龙元年(229年),孙权称帝后,以陆逊为上大将军、辅佐太子孙登并掌管陪都武昌事宜,后卷入立嗣之争。赤乌七年(244年)拜为丞相、荆州牧、右都护、总领三公事务,领武昌事。次年去世,终年六十三岁,追谥昭侯。
陆逊跟随孙权四十余年,统领吴国军政十余年,深得孙权器重。深谋远虑,忠诚耿直。一生出将入相,被赞为”社稷之臣“。
可以说,陆逊是东吴历史上继周瑜、鲁肃、吕蒙之后的又一个声望颇高、功绩卓著的将领。他智勇兼备,武能安邦,文能治国,并且品质高尚。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社稷之臣,也未能得以善终。那么,陆逊究竟是如何被孙权逼死的呢?且听小编细细道来:
晚年时期的孙权,和早、中期的孙权完全不是一个人了。此时的孙权,变得刻薄寡恩,猜忌心极强,甚至比当年的曹操还要更加猜忌。陆逊作为东吴军政大权于一身的权臣,自然受到了孙权的猜忌。
更为严重的是,陆逊卷入了东吴的立嗣之争。而晚年的孙权,在继承人问题上反复无常。于是乎,孙权给陆逊连续写了数封信件,大加指责陆逊。陆逊看后,又气又无奈,最终去世。
由此可见,陆逊之所以会被孙权逼死,主要有以下三大原因:
陆逊功高震主,还参与了立嗣之争,牵涉到了东吴的继承人问题。而晚年的孙权过于猜忌,对恩臣刻薄寡恩。
因为在孙权老年的时候,非常的嫉妒他人,非常有疑心,所以说陆逊功高盖主最终被孙权逼死。
因为孙权晚年性格多疑,陆逊战功累累,让孙权感觉到了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