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在四川的评价如何?在国外呢?

2025-04-07 06:29:48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我们先来看看四川人怎么评价的

1.诸葛亮刚死的时候,蜀中人如丧考妣,非常悲痛.同时,于是诸葛亮在蜀汉政权中主政多年,影响力巨大,一旦去世,蜀汉出现了巨大的权力真空,蜀汉一时陷入了空前的恐慌之中.这种情绪维持了一段时间,直到蒋琬出面收拾,局面才稳定了下来.

2.诸葛亮死后到蜀汉灭亡以前,蜀人对诸葛亮是相当怀念的.他们每到诸葛亮的忌日,或是传统的吊唁日期,都要自发地举行诸葛亮的纪念活动.后来,有蜀汉官员要求在成都为诸葛亮建庙,以便祭祀活动能掌握在政府手中.但这个建议没有被刘禅批准.直到蜀汉灭亡的前一年,刘禅终于同意为诸葛亮建庙,诸葛亮的祭祀才走上正轨。

3.<三国演义>产生以前,四川人对诸葛亮的崇敬是比较实是求是的.但自从这本小说问世以后,四川人对诸葛亮的看法也跟着产生了变化.他们普遍认为诸葛亮是一位了不得的军事家和政治家,诸葛亮在他们心目中达到了不切实际的高度,也形成了宣传诸葛亮的第一个高峰.

4.与诸葛亮在四川产生巨大影响相一致,有关诸葛亮的古迹在四川被大面积地开发出来,成了人们纪念诸葛亮的实物性载体.在这个过程中,也附会出大量的诸葛亮的"假古迹",给后人造成了很大的混乱.

5.时至今日,四川人仍对诸葛亮抱有崇高的敬意.但是,这种敬意已经有了相当大的理性的成份.人们不再把诸葛亮当作神人,而只是将他作为一位卓越的政治家,给予适当的评价。

现在列举古代人一下名人对诸葛亮的评价

陈寿:“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 之内,咸畏 而爱之,刑政虽峻 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 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杜牧:“周有齐太公,秦有王翦,两汉有韩信、赵充国、耿恭、虞诩、段颎,魏有司马懿,吴有周瑜,蜀有诸葛武侯,晋有羊祜、杜公元凯,梁有韦睿,元魏有崔浩,周有韦孝宽,隋有杨素,国朝有李靖、李勣、裴行俭、郭元振。如此人者,当此一时,其所出计画,皆考古校今,奇秘长远,策先定於内,功后成於外。

”曾国藩:”公以丞相而兼元帅,凡宫中府中以及营中之事,无不兼综,举郭、费、董三人治宫中之事,举向宠治营中之事,殆皆指留守成都者言之。其府中之事,则公所自治,百司庶政,皆公在军中亲为裁决焉。“

我们看看外国怎么评价诸葛亮!

《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人:诸葛亮》

诸葛亮不仅是智慧的化身,更是忠烈之臣的典范。他树给后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榜样。他以独特的见解,以及对时事的深刻认识,成为刘备的得力助手。综观历史长河,君臣之间似乎总是存在微妙的权势关系,多少忠臣将士,不得善终,君怕,功高盖主,臣怕,君生猜忌,但是刘备与诸葛亮的关系超越君臣,肝胆相照。刘备病重时,召唤诸葛亮到白帝城,曾对他说“你的才华是曹丕的十倍,一顶可以安定国家,成就北伐大业。如果我的儿子刘禅可以辅佐,就辅佐他;若是他不争气,你就可以取而代之。

”又告谈他的儿子“你与丞相共事,侍奉丞相就相如父亲一样。”看到此处,读者都眼中含泪。保君一生,能得到君主如此信任的能有几人?诸葛亮亦是十分感动,流着泪说“臣将竭尽全力辅佐幼主,贡献忠贞之节。”诸葛亮没有枉费刘备对他的信任和重托,他权利辅佐刘禅,而刘禅也恪守父训,视诸葛亮如父,蜀国军政大小事务,咸决于亮。于是诸葛亮“约官职,修法制”。励精图治,建设蜀权,休养民力,以培国本。

回答2:

诸葛亮在四川人的口中被称为“武侯”,因为成都有一个武侯祠,这个祠堂是专门用来纪念诸葛亮的,还有一个区的区名叫武侯区,由此可见四川人对诸葛亮的评价还是很高的,至于在国外诸葛亮几乎是神话般的存在,因为很多外国人接触中国文学时首先都会读《三国演义》。

回答3:

蜀汉时期对诸葛亮的评价是足智多谋、神机妙算,非常忠诚,鞠躬尽瘁。在国外的评价也是相当的高,是一个伟大的军事家和政治家。

回答4:

诸葛亮在四川的评价特别的高,毕竟他对蜀汉的建立有着绝对的功劳,在国外要稍微弱点,但好评还是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