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比喻的修辞手法。
比喻。是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的修辞手法。也叫“譬喻”、“打比方”,中国古代称为“比”、或者“譬(辟)。构成比喻内容上有三个要素:一是思想的对象,即本意;二是另外的事物,喻意;三是两事物的类似点,(共同处和相似处)。文辞上分为三个成份,即:本体、喻词、喻体 (打比方的事物或情境)。
区别于比拟:比拟是喻体和喻词都不出现,但是保留喻体的特征,让它直接加在本体上。使本体具有了人或物的某种特征或情态:从形式上来看是——本体N(名词)+V(动词)或adj(形容词) ;而比喻的形式一定是——本体N(名词)+比喻词+喻体N(名词)。
明喻。有本体、喻词和喻体。常用喻词有:像、好像、好似、如、有如、如同、恰似、仿佛......
例子:他(本体)动也不动,彷如(喻词)石像(喻体)。
隐喻,又称暗喻。本体、喻体同时出现,用是、成、成为、变为等系词代替“像”一类的喻词。
例子:母亲啊!你(本体)是 荷叶(喻体),我(本体)是红莲(喻体)。(冰心《荷叶母亲》)
结论:本句属于暗喻的修辞手法。
比喻,用的是暗喻,“是”是暗喻的代表词,把世界比喻成一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