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第九回感受

300字左右 急急急!!
2025-04-05 09:36:50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三国演义》第九回前半部分写到董卓误入王允等人设下的“禅让”圈套,结果被吕布诱杀。读者在为这个恶贯满盈的西凉军阀“死于非命”而拍手叫好的同时,也难免发出疑问。董卓为何如此轻易地上当呢?此前向董卓出尽馊主意的谋士李儒也未能加以劝阻呢?

董卓受诛一事在《三国志》和《演义》中略有不同,但都是撒好了网等他来送死。此时的董卓权倾朝野,自以为没有人能动得了他,误入“渔网”也自在情理之中。《演义》中写到董卓得意洋洋地去接受禅让了,途中种种不利的征兆也被李肃说成是改朝换代的新气象了。之后《演义》中用了一段很隐晦的话“……(董卓)既至城外,百官俱出迎接。只有李儒抱病在家,不能出迎”。李儒此时“抱病在家”,岂不怪哉?

我不能不把目光放在李儒身上,《演义》中他为董卓出谋划策,是董卓集团中唯一被提到的谋士。李儒究竟出了哪些馊主意呢?大致有四条,一、废少帝立陈留王;二、鸩杀少帝、何后和唐妃;三、议焚洛阳,西都长安;四、缓和紧张的董、吕关系。可以看到除了第四条外,其余三条都是有悖于天理人伦、不得人心的。甚至可以说李儒的这些馊主意直接导致了董卓集团的倒台。试问,一个集团的核心谋士怎可能搬起石头砸自己脚呢?

因此有必要探究历史上是否真有李儒其人。《三国志》中没有关于李儒的记载,而在成书较晚的《后汉书》中也只有有郎中令李儒被董卓派去毒杀何后这一例,说道“卓乃置弘农王于阁上,使郎中令李儒进鸩,曰:“服此药,可以辟恶。”此事记载在《皇后纪第十下》中。因此李儒是否真实存在很难有定论。

我们可以猜测罗贯中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独特的创造力将有“鸩杀何后”这一历史污点的李儒塑造成董卓集团核心谋士,完成了这一艺术形象的嬗变。而且李儒这一形象的塑造从读者接受的角度来说是十分成功的。因为董卓(包括其西凉军团)给人的印象往往是武勇有余,而智谋不足。李儒的出现,对西凉军团的暴行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样更深入地刻画了军阀的禽兽行径,表达了作者鲜明的爱憎态度。

这也就解释了李儒“抱病在家”的真实原因,作者由于情节发展的需要不得不要李儒在病床上一声不吭。这也使得原本这一血肉丰满的“反派形象”在艺术性上被打折扣。

答案补充
读三国演义第19回下邳城曹操鏖兵白门楼吕布殒命
人是要有骨气了。关键时候视死如归,往往还死不了,相反摇尾乞命,必死无疑。想起战争时期的故事片那些刚直不阿,经受得严刑烧打的能保留住生命,至少能挺到他们把所有的方法弄尽,相反一些一打就招的人,招过之后立刻搭上小命。吕布临死前对曹操叫曰:“明公所患,不过于布;布今已服矣。公为大将,布副之,天下不难定也。”操令将吕布缢死。后有叹:洪水滔滔淹下邳,当年吕布受擒时:空余赤兔马千里,漫有方天戟一枝。缚虎望宽今太懦,养鹰休饱昔无疑。恋妻不纳陈宫谏,枉骂无恩“大耳儿”。又有诗论玄德:伤人饿虎缚休宽,董卓丁原血未干。玄德既知能啖父,争如留取害曹瞒?

答案补充
而吕布手下将张辽,见吕布乞命,大叫曰:“吕布匹夫!死则死耳,何惧之有!”曹操亲自拔剑在手,来杀张辽,张辽全无惧色,引劲待杀。但操终见其才,不肯杀之,乃亲释其缚,解衣衣之。陈宫更是径步下楼,左右牵之不住,伸颈就刑。有诗叹之:生死无二志,丈夫何壮哉!不从金石论,空负栋梁材。辅主真堪敬,辞亲实可哀。白门身死日,谁肯似公台。其实当时陈宫跟随曹操的话,那后果就是两回事了。
做人要坚持自己的原则,只要认为是正确的,就不要怕各种压力。活自己的,让别人去说吧!

回答2:

感受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王允设计杀了董卓,结果被董卓部下逼死,其部下行径比董卓更为残暴

回答3:

王允用美人计利用吕布杀害了董卓,结果又被董卓的部下杀害。

回答4:

哎!这部下

回答5:

噢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