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因素热带鱼疾病通常分为两大类:
一类为生物性疾病。由细菌、病毒、真菌等引起的传染病,其特点大多是发病急,传播快,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不易防治;由寄生虫引起的寄生虫病,其特点是非生物性疾病。其致病原因是水质的理化性质的改变引起饲水变质,诱发鱼体生理机能失调,使鱼体出现不适,出现代谢障碍或机能紊乱而发病。
1、内在因素
热带鱼是否发病,与热带鱼自身的健康状况和抗病能力密切相关。鱼体体质强壮,机体对疾病的防御能力较强,即使偶尔感染疾病,也因自身抵抗力的作用而使病症得到抑制。若鱼体质不佳,营养不良或瘦弱,鱼体受外伤或有其他寄生虫、慢性病的感染等,因自身抵抗力较弱,就会出现程度不同的不适。若一旦碰到发病季节,如恶劣环境或各种病原微生物、寄生虫等的大量侵入,就会容易发病。
2、自然因素
热带鱼饲水的水温、酸碱度、化学成分、有害物质和溶氧量等常会发生变化。如果这些因素的变化超出了鱼体所能忍受的范围,则热带鱼就会发病,甚至死亡。如水太浑浊,溶氧量不足,鱼类就会出现缺氧的浮头现象,时间一长,会因严重缺氧而窒息死亡。又如当水温低于热带鱼忍受的极限时,很快就会导致死亡。若是短时间的低温或水温不适,即使不会发生死亡,也会严重损害鱼体的健康,诱发鱼体患病。若因日常换水时新旧水温相差明显,也会诱发鱼体感冒。有的因光线不足,也会引起鱼体新陈代谢紊乱,体色异常,体表粘液增多,为真菌、寄生虫的粘附寄生提供条件,久而久之就会很容易发生各种病症。
3、人为因素
人为因素如机械损伤,食物或药物中毒,放养密度过高,品种间个体搭配不合理等,都会引起鱼类生理上的不适以致患病死亡。所以,对热带鱼日常操作时动作要轻缓,尤其是换水是更应仔细,避免鱼体受伤。此外,投饵时,饵料要清洗,数量要适中,避免将有害物质带入水中或过量投饵引起水质的恶化。热带鱼的饲养是一项十分细致的工作,养鱼者不但要有持之以恒的耐心,还必须善于观察分析各个环节的微妙变化,杜绝人为因素造成的损失。4.生物因素生物因素是引起热带鱼发病的主要因素。其病原体是各种微生物和寄生虫,它们体积小,肉眼看不见,需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几百倍或几万倍时才能看见。这些病原体大多数是单细胞生物,构造简单,种类繁多,繁殖速度快。它们民引起的鱼病称为传染性病。这是热带鱼疾病中最常见的。此外,原生生物、蠕虫等寄生虫引起的疾病称为传染性寄生虫病。它们体积较大,大部分肉眼看得见。这类病原体所引起的疾病在热带鱼疾病中比较少见,危害程度较轻。 一、皮肤充血病:
1、发病原因。引起此病的主要原因是鱼体长期缺乏光照、水质不良或频繁换水。
此病多在阴雨季节发生,若不及时治疗,轻者影响食欲,重者造成鱼类死亡。
2、防治方法。加强光照、降低水位或提高水温,可抑制此病的蔓延;在10公斤水中溶解1~2克呋喃西林,浸洗病鱼10~30分钟;用3%~5%的浓盐水,浸洗病鱼10~15分钟。
二、烫尾病:
1、发病原因。鱼池水质在由清转绿的变化过程中,光照强、气温高、气压低、投饵少等因素导致水温突然升高、鱼池上下层水温差较大,从而引发观赏鱼烫尾病的发生。烫尾病对鱼类虽没有致命威胁,但对鱼的尾鳍形状及色泽影响较大。如处理不及时会引起尾鳍腐烂,导致水霉菌侵蚀腐烂部位,最后引起烂尾症。患烫尾病的鱼类,各鳍条软组织部位充满气泡,致使鱼体失去平衡倒挂于水面上。该病在气温25℃以上的季节最易发生。
2、防治方法。对患烫尾病的鱼必须及时隔离并立即更换新水,经过1~2天,鱼体尾鳍即可恢复正常。在水色较淡的鱼池内,对患烫尾病程度较轻的鱼类,可加注一些低于池塘水温的清水以降低水温,刺激机体新陈代谢,这样更有利于尾鳍气泡的排出。另外,对于患烫尾病严重的鱼类,我们可在换水时用手由上至下按摩尾鳍,促使尾鳍条上的气泡排出,从而使鱼体恢复平衡。
防治方法:可选用0.02克呋喃西林粉,溶于10千克水中,浸洗病鱼10分钟。也可选用呋喃唑酮3—5片,溶于100千克水中,浸洗病鱼20—30分钟。或选用土霉素5—8片,溶于100千克水中,浸洗病鱼30分钟。
三、肠炎
其病原体是点状产气单胞杆菌,它是由于鱼吃了不洁食物,或摄食过饱消化不良等引起。病鱼静卧缸底,投饵不食,粪便呈乳白色,肛门红肿。防治方法:可选用2片呋喃唑酮,溶于80x50x40厘米的水族箱中,多次用药后可康复。也可选用0.02克呋喃西林粉,溶于10千克水中,浸洗病鱼20—30分钟。
四、眼球凸出
症病鱼两眼外凸,眼球周围红肿发炎,多是由于水中细菌感染所致。有时病鱼6艮球有白色絮状菌丝侵染,如不及时治疗,眼球失明或脱落。本病发病率较低,但治疗困难,死亡率较高。防治方法:可用2—3片土霉素,溶于10千克水中,浸洗病鱼10—20分钟。也可用0.02克孔雀石绿,溶于10千克水中,浸洗病鱼3—5分钟,多次用药后可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