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的名称经历了怎样的历史变迁

2025-04-06 22:08:08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山西省的名称变迁:
1、并州。
山西古属冀州之域,虞舜以冀州南北太远,分置并州。应邵曰:“地在两谷之间,故曰并州。”《周礼·职方》:“正北曰并州,其山镇曰恒山,薮曰昭余祁,川曰滹沱、呕夷;浸曰涞、易。”据《舆地广记》载,周代并州包括今山西全境和河北、内蒙部分地区。

2、晋
山西在春秋时为晋国,故后世简称山西为晋。晋为西周侯国,周成王封其弟叔虞于唐,传子燮父,因地邻晋水,改国名为晋。晋极盛时,疆域有今山西大部地区、河北西南部、河南北部和陕西的一角。晋曾为春秋五霸之一。

3、三晋
公元前376年晋国为韩、赵、魏三家所瓜分,时称韩、赵、魏为三晋。《商君书·徕民》:“秦之所与邻者,三晋也。”《战国策·赵策》:“三晋合而秦弱,三晋离而秦强。”

4、郡县时期
战国时赵、魏、韩等国已经开始设置郡县,到秦代,山西境内置太原、上党、河东、雁门、代等郡。汉武帝元封中年置并州,统领太原、上党、雁门、定襄、西河、云中六郡;其时,河东郡属司隶,代郡属幽州。东汉时,并州始治晋阳。其后十六国、南北朝大致如此。

5、山西
隋炀帝以李渊为山西河东道慰抚大使,山西之名始于此。

6、河东路
宋太平兴国四年(979)灭北汉,改置河东路(由汉代河东郡名而来)。金为河东、西京两路,天会六年(1128)又分河东路为河东南路、河东北路。

7、山西省
元代,全国共11个行省,山西与山东、河北,并称为元朝“腹地”。明洪武元年(1368)置山西行中书省,九年(1376)改为山西等处承宣布政使司,辖太原、大同、平阳、泽州、潞安、汾州六府,辽、沁二直隶州。清为山西省,领太原、平阳、蒲州、潞安、汾州、泽州、大同、宁武、朔平九府,平定、忻、代、保德、霍、解、绛、隰、沁、辽十州,归化城、宁远 托克托、清水河、萨拉齐、和林格尔六厅。1949年9月,成立了/山/西/省/人/民/政/府。

回答2:

晋城政区的设置,最早可追溯到公元583年,在隋开皇初年这里就设置州府,称为"泽州"。以后虽历经变化,但管辖范围大体一致。自古以来,这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矿产资源丰富,有"煤铁之乡"之美称。始于商周、盛于春秋的冶炼业,在长达数千年的发展中日精月进。仰历史文明之光,这里曾哺育和造就了一大批历史名人,如唐代著名佛经注疏家高僧慧远,宋代文学家刘羲叟,首创诸宫调的艺术家孔三传,明代经济学家王国光,诗书大家张慎言,清代文渊阁大学士、《康熙字典》总编纂陈廷敬,数学家张敦仁,当代著名作家赵树理等,他们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建国后,山西划为7个专区,南5县归长治专署管辖。1958年并大县,将晋城、高平、陵川3县为晋城县并沁水、阳城2县为阳城县。1961年恢复5县制。1971年晋东南专区改为晋东南地区,南5县一直属于专区、地区管辖。1983年7月,改晋城县为县级晋城市。1985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撤消晋东南地区,成立省辖地级市晋城市,实行市管县新体制,以原晋城市(分为城郊两区,郊区即现在的泽州县)、高平、阳城、沁水、陵川4县为所属行政区。省辖市始于此,管辖范围与古泽州的版图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