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找到了,为什么从三年级开始,数学成绩会突然

2025-04-04 18:40:55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数学是个很奇怪的科目,它存在着一种“梯次掉队”的现象。

在数学上面,我们常常看到,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有一批学生数学成绩突然掉了下来;再往后,到了初二、初三时,常常又有一批学生的数学成绩落后了;再往后,到了高中时,仍然有人不断掉队。

很多教育工作者尝试解释这种奇怪的现象,有人说是“孩子大了,不听话了”,有人说是“青春期了,孩子野了”,还有人说,“小时候没有进行思维训练”。

认同最后一种说法,更准确的说,是:思维能力的地基没打牢。

数学是人类的高级思维活动,越往顶层走的时候,需要的各种思维能力就越多,当思维能力不足的时候,掉队是必然的。

比如说——小学三年级以前,数学只需要记忆力就可以了,记住一些计算规则就搞掂了;

但到了小学四年级,光有记忆力就不行了,还要逻辑能力,这时逻辑思维能力不足的小朋友就掉队了;

到了初中,还需要用空间想象力,空间想象力不足的学生们就跑不动了;

到了高中呢,可能还要用到抽象、归纳、演绎等思维能力,这方面综合能力不足的学生,就力不从心了。

这就有点像打地基起高楼,儿童时期打的地基越深越牢,未来起的楼就越高越雄伟,就越不会中途掉队。

所以,要想孩子数学好,首先帮他“打地基”。

外出讲学或上课,我总要问孩子们一个同样的问题:同学们,你们读过数学课外书吗?

可是他们的回答并不令人满意。有的一本也说不上,偶尔有同学能够说上几本,我已经十分开心了。从中可以看出:

我们对小学数学课外阅读是十分忽视。

可以这样说:我们欠孩子真正的数学阅读 !

学习数学有3个环节:一是听课,二是做题,三是读书。三个环节缺一不可,而读书就是“数学阅读”。进入初中后,有的孩子越来越听不懂数学课,问题就是出在“顾不上阅读”。

根据学生心智发展的程度和课程内容展开的情况,小学高年级和初中低年级是培养数学阅读的最佳时期。

不过,数学阅读可比语文阅读有难度。因为从小学高年级和初中低年级,随着数学符号和图形越来越多,数学定理越来越多,逻辑思考的体系越来越庞大,越来越严密,数学阅读中对理解与思考的要求越来越高,学生只有完成从具体到抽象、从零散到逻辑的转折和跨越才行。

因此,对于数学较弱的同学,要跨越数学阅读这个坎,需要相当时间的培养和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