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没有手机和网络,也没有电报等现代资讯传递科技手段,遇到紧急情况,资情上传下达、共享信息资源时,怎么办?
看看历史剧和相关作品,我们总会看到,身穿古装服装的兵役或驿站的工作人员,不分寒暑冬夏、不管风吹雨打,始终骑高头大马上,奔驰于四面八方。
也就是说,在古代除了一些信鸽和书信等传递信息的方式外,最快捷、最方便的恐怕就是“快马传递”了。
现代邮局邮寄书信、报刊、电报的方式,一般按紧急情况,分为:平急、加急、紧急、特争等等级的区分,以决定投送到对方手中的时间长短缓急。
古人用快马传递的方式,也包括每天300里、每天400里、每天600里的速度来到传递信息。
特别紧急的与国家军情等相关的特殊重要情况,也有我们常常注意到的:“八百里加急。”
历史上,“八百里加急”快马应该就是最快的速度和时效了。据说,每一个驿丁和马匹最大的奔跑急限都有限,而八百里加急这个速度,多会出现人过多劳累或死亡的情况发生,所以古人难以超越。
在古书中,我们也注意有到有“千里马”之说,但真正的千里马,除了《三国演义》等文学作品中出现外,还真是鲜为罕见。
历史上,唐朝安史之乱发生后,边关告急。
从范阳到临潼华清池,两地相继3000里,这么紧急的国家大事,经过八百里加急,唐玄宗也是6天之后才得到消息。
对比数据即知:唐代的—尺合现在 0.303m,一里合 454.2m……
放今现代,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动车的平均时速160-250公里,高铁平均时速在250-350公里,首个5G磁悬浮上海开测 时速500公里,而飞机的时速,螺旋桨类的飞机时速大概在300~500公里/小时……
古人实现八百里加急很难,放到现代,一日千里,也都不是个事儿!
“八百里加急”是古代用作传送最高级别加急文件,就像我们现在的加急快件一样,同城当日到,异地两至三日到,当然古代的交通工具是马匹,根本就不可能达到这个要求,那么古代的“八百里加急”到底有多快呢?
在文学作品《大唐六典》中有这样的描述:“八百里加急!御赐金牌,阻者死,逆者亡!”随即便见烟尘滚滚,骑者已然离去!此时,古道凝云,晴空赫然!
根据这本《大唐六典》的记载,唐朝时期全国最多时达到1639 个驿站。而专门从事驿务的人员就多达二万余人,其中驿兵有一万七千人。各驿站不但要设有驿舍,同时还要在驿站配有驿马、驿驴、驿船和驿田等。
《初过陇山途中呈字文判官》中写到: “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流星。平明发咸阳,暮及陇山头”。
古代驿站按规定一般在相隔20公里左右就会设有一个驿站,如若公文上注有“马上飞递”字样,就必须要按照以每天300里的速度进行传递。
如遇到特别紧急情况,传递的速度还在相应的增加,其要求是传递的速度是每天400里、600里以及最快的800里。
古代的“八百里加急”也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加急快递。最高级别的马匹也是驿站中最好的马匹,在驿站与驿站之间是不能休息也不能换马的。
到了驿站之后,换马后就必须马上赶往下一个驿站,而且吃喝也全在马上。当级别达到八百里加急时,往往也是跑死马的结果。
也正是因为八百里加急属于高强度作业,就会出现一些送信之人在八百里加急后,由于劳累过度而死亡的现象。
所以在古代“八百里加急”这种最高级别的快递,除了边关告急、战事紧急等情况下,是不会选择用八百里加急送信的。
八百里加急顾名思义,一天跑八百里了。但是很多时候是达不到这个级别的,这也是形容特别特别的着急。
古代的信息传递主要靠驿站,一般20里一个,,有人专门负责管理,三百里加急,六百里加急,八百里加急的,驿站准备好食物水放在马上,传令兵来了,换马走人,可能吃喝拉撒都在马上。
马是古代的重要交通工具,和现在的飞机、火车、高铁不同。情报都是由这些驿站来传达,驿站遍布整个国家。
唐朝时期对驿站还有详细的律法规定,凡在驿途中耽误行期,应遣而不遣者,杖一百;文书晚到 一天杖八十,两天加倍,以此类推,最重的处徒罪二年。 最多时驿站有一千多个,几万人在驿站工作。
至于“八百里加急”究竟有多快,唐代诗人杜牧描写得很形象:“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例如杨贵妃喜欢吃荔枝,皇帝找人快马加鞭从广东运到长安,速度之快,只能看到滚滚烟尘,却看不见快马飞驰而过。八百里加急一般是最紧急的时刻才会用到。
唐太宗时期,太宗规定三百步为一里,一尺等于五分之一步,所以唐代的一尺约为0.303米,所以一里也就是455米左右,800里差不多等于现在365公里,在那个交通不发达的年代,骑马一日要跑365多公里,换算个概念,北京到上海距离是1250公里,也就是说一天骑马跑京沪之间距离的三分之一,对于那个时代已经是很快了。
古时候的文件传送需要驿站,一般情况下20里设置一个驿站,一旦文件需要加急处理,一般会注上“马上飞递”的字样,按照规定要求每天300里,如果遇到特殊情况,则可以每天400里、600里,最快的甚至能达到800里。所以有六百里加急,八百里加急的说法,八百里加急代表最快的速度,情况非常紧急。
按照唐朝政府的规定,快马一般一天行驶180公里左右,再快一些的可以每天行驶300里,最快也就500里。天宝十四年,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当时唐玄宗李隆基正在华清池度假,两地相隔3000多里地,6天之后唐玄宗就知道了这一消息,换算下来,当时传递速度已经能够达到500里。
按照《大唐六典》记载,唐朝在鼎盛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