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们要想评价《风起长林》,就不能割裂他与《琅琊榜》的关系,只有联系着整体来看,才能看出《风起长林》所蕴含的意义。整体来看,《琅琊榜系列》表达了两种传统精神文化
一、隐于仕,传承民族魂魄
作为“古装架空剧”的《琅琊榜系列》自有其与生俱来的高屋建瓴之势,它以一种“大格局”、“大情怀”、“大气魄”的大手笔为我们勾勒出一个不存在的“真实时代”。“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天然纯真,淡泊明志,品格高洁,傲骨嶙峋……这始终是隐士的品格,也是人格的魅力。从诗经的《考槃》到陶谢的山水田园,从儒家的“乘桴浮于海”到道家的“道隐无名”,无不渗透着隐士文化的深刻内涵。两部《琅琊榜》演绎了两种归宿,两种真实自我,同时也蕴含着两种殊途同归的传统精神——隐于仕。在“家国天下”的大格局下,两剧的结局虽然大相径庭——一入世一出世。但实际上却都演绎着真正的自己,林殊只能是林殊,最后终将还是林殊,而不是梅长苏,故他选择捐躯于战场;萧平旌只能是萧平旌,最终还是萧平旌,而不是萧平章,故他选择归隐于江湖。
金庸先生于《笑傲江湖》中把隐士分为两种:“天生的隐士”与“后天的隐士”。林殊从一开始便是赤焰军少帅,即使没有当年的梅岭一案,他也会戎马一生。待到化身梅长苏,肩负“七万英魂”的“正名”之责,林殊又必须进金陵,必须再一次面对猜忍的梁帝,搅弄帝都风云。当他为林氏与祁王顺利正名后。又要面对突如其来的北境战乱,以致最后马革裹尸,无法完成对霓凰的许诺,只能期之来生。林殊是后天的隐士,只要“家国有事”,他是必然不会抽身而退的。而反观之萧平旌,则是“先天的隐士”。
二、蝶与蝉,诠释君子品格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两部《琅琊榜》,一以贯之的是一种“蝉心精神”,正如黎崇老先生赠给梅长苏的那枚玉蝉的寓意:“实澹泊而寡欲兮,独怡乐而长吟。声皦皦而弥厉兮,似贞士之介心。”亦如萧平旌月夜醉酒舞剑时的长吟:“皎皎贞素,侔夷节兮。帝臣是戴,尚其洁兮。”此二言同出曹子建的《蝉赋》,正是“贞正淡泊”精神的真实写照。
这在两部剧的片头中有着细微的刻画。第一部的片头处刻画出一“蝶”,寓意着梅长苏“破茧重生”,从林殊变为梅长苏;而其飞翔的过程则代表着梅长苏的“正名”(为赤焰翻案)历程,最后“蝶飞于天”则代表着忠义精神的发扬光大。第二部片头处刻画出一树间之“蝉”,寓意着长林府“历三朝故事,辅两代明君”的高处不胜寒,而此蝉自始至终栖在树间,未曾动摇,则反映长林王府守护大梁的历程。最后蝉化为琥珀,代表着忠义精神的千秋永固。(皇帝诏曰:长林之名永存)该剧借助“蝶”“蝉”及“赤焰手环”的意象,表达出传统精神的薪尽火传。
以上两种精神才是《风起长林》所要表达的主要思想。至于萧元启会不会更适合做皇帝,我们不妨参照历史来看吧,这个假设是假设不出的。